耳朵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是實現聽覺官能的唯一方式,和其他器官一樣,耳在漢字中也經常作為偏旁出現,這一類的漢字大都和聽覺有關,并且在漫長的曆史演進過程中引申出其他意義。歲月不居,很多漢字已經和他當初的模樣相去甚遠,我們試圖通過古老的字形,去還原造字者最初想要表達的意圖。當然,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确,那是不可能的,我們隻能無限接近。
耳 甲骨文
耳:象形,像人類的外耳。古代戰争以人首級的多少,來确定戰功的大小,由于戰争規模的擴大,頭顱攜帶不方便,将士們就割下敵人的耳朵來代替。
取 甲骨文
取:耳 又(手),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古代戰争中,士兵割下敵人的耳朵作為評價戰績的依據。
耷 篆文 鄧石如
耷:形聲兼會意,大 耳,表示耳朵因碩大而下垂。“耷”這個字比較生僻,八大山人的原名為朱耷。
聽(聽)甲骨文
聽(聽):會意,耳 口(說話),表示耳向衆口,即尊重他人意見,對衆人的觀點用耳用心。《簡化字方案》用“聽”合并替代“聽”,聽原本讀yǐn,由口 斤(欣,開心),表示開懷大笑,這種轉讀情況在制定簡化字的時候很常見。
聲(聲) 甲骨文
聲(聲)殸(磬的本字,一種石頭做的打擊樂器) 口(說唱) 耳,表示耳朵聽到的樂音或說唱的話音樂音。《簡化字方案》以“聲”替代“聲”。
聖(聖)甲骨文
聖(聖):耳(聆聽) 口(說話) 人,表示善于聆聽、善于包容與平衡的智者。《漢字簡化方案》用“聖”合并代替“聖”。古人稱主天者為“神”,稱主地者為“聖”。
聞(聞) 甲骨文
聞(聞):會意,人把手放在耳朵旁用心聽,篆書字形為門 耳,表示在門裡聽門外的動靜。《簡化字方案》以類推簡化的原則,把“聞”簡化為“聞”。
聳(聳) 篆文 鄧石如
聳(聳):從(從的簡體字,跟随,順從) 耳,通過恫吓,驚吓使别人順從。《簡化字方案》依據類推簡化的原則将“聳”簡化為“聳”。
聯(聯) 篆文
聯(聯):耳 系,挂在雙耳上的耳飾。《簡化字方案》把“聯”簡化為“聯”。
職(職) 金文
職(職):戠(辨識,記錄) 耳,表示一邊聽一邊記錄,《簡化字方案》以“隻”替代“戠”。
聶(聶) 金文
聶(聶):會意,三個耳朵,意思是貼耳小聲不斷地說話,讓對方極力聽辨。《漢字簡化方案》把“聶”下面的兩個耳簡化為“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