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雙減後的首場中考,今年各地的中考試卷、中考分數線都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讨論。多地中考試卷變簡單,北京海澱區517人總分僅扣5分,上海700分以上考生紮堆等情況紛紛引起熱議。
對于國際學校來說,每年中考後的一段時間都是學生轉軌的”黃金期“,招生情況更是各種政策變化的顯性反應。那麼在各種政策、不可抗力變動之下,今年中考之際,國際學校招生有沒有表現出一些“蝴蝶效應”,對于國際學校未來發展,又有怎樣的啟示?
在一衆國際學校之中,由于北京、上海兩地的部分國際學校因其前者需要一定中考成績,後者會統一通過官方公布招生計劃,方便和中考結合進行分析,具備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特地選取了兩地的國際學校進行分析,試圖探究各種政策對國際學校招生的影響。
北京:公立國際部加試線猛漲,性價比高、穩定性強是兩大“殺器”
對于北京的國際學校來說,今年最值得注意的現象,無疑是公立學校國際部加試線的猛漲。
北京的公立學校國際部招生一般都需要考生參加學校自主舉行的考試。該類考試是加試,考生需要完成中考并達到一定的分數之後,才有參加加試的資格,即所謂的“加試線”。通常來說,這個成績會比公立學校本部的普高招生線略低一些,有些甚至會低于40分。
新學說統計了北京十所可以查到的公立學校國際部以及普高中考分數線漲分情況。發現在這些學校中,有7所學校的國際部分數線漲分超過了兩年普高上漲的分數。
制圖:新學說
該數據表現在說明,今年北京許多公立學校國際部的熱度在大幅上升。許多備受關注的重點中學國際部加試線和本部錄取線之間的差距在大幅縮小。例如人大附中ICC,2021年在海澱區的加試線要比人大附中本部的錄取分數線低30分,但是今年,差距縮小到8分。北大附中,海澱區分數差距從18分縮小到4分,首師大附中,海澱區分數差距從22分縮小到4分。
其實一直以來,北京公立學校國際部都很熱門,升學率高、學費低,是公立學校國際部吸引大部分家長的兩大因素。據相關媒體統計,2022年,北京市拿到藤校的55枚offer中,有70%都為北京5所頭部公辦學校國際部貢獻。除此之外,大部分都在10萬左右的學費,在北京一衆國際學校中堪稱低廉。
但這隻能說明北京公辦學校國際部一直以來熱門的原因,卻無法解釋北京公辦學校國際部為何突然”加試線“猛漲。
在此,本文認為或許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導緻了此種情況的發生:
1.北京部分公辦學校國際部停招,總體招生名額縮減,受邊際效用影響,分數線上升
去年北京招生的公辦學校國際部一共23所,今年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和北京第十二中學國際部停止招生,由于去年兩所學校一共奉獻120名招生名額,其他21所學校招生總額不變,公辦學校國際部招生名額減少5%,僅剩2190個名額。對于北京有意向報考公辦學校國際部的家庭來說,名額縮減或許會激發他們的危機意識,引發報考熱潮。
北京公立學校國際部2022招生情況
制表:新學說
2.新民促法施行之下,全國各地不少民辦國際學校被關停,導緻家長對國際學校穩定性要求增高
自去年新民促法頒布之後,全國各地一些民辦國際學校陷入關停困境,部分民辦學校的不規範辦學激發家長對穩定性的渴求,因此公辦學校國際部更受青睐。
3.雙減下的中考難度降低,高分段紮堆導緻上重點學校更加艱難
雙減下,北京中考難度大幅降低,出現大量高分段學生,導緻重點中學普高分數線水漲船高。最顯著的例子為人大附中海澱區的招生分數,646分,總分隻能扣除4分。在嚴苛的分數線劃分之下,公立學校國際部對于部分高分段學生來說可能是比較劃算的選擇——既不需要那麼高的分數,也能享受到優質的師資。
上海:“21所”對外招生數量減少,4所國際學校加入中招陣營
相較于北京呈現出來的較為顯著、一緻的變動,上海今年中考之下國際學校的招生變動更加多樣且複雜。
►►►
21所對外減少65人招生
首先要說的變動是“21所國際課程試點班”對外招生減少65人。
“21所國際課程試點班”,是指2014年,上海市教委制定并發布了首批獲準試點的“21所國際高中”,包含10所公辦高中、10所民辦高中,以及一所中外合作國際學校。在這些高中就讀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雙學籍”,既有國内高中學籍又有國際化課程學籍。10所公辦學校隻招收本市中招報名資格且參加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學生,但是民辦學校隻要保證招收的50%是本地生源,也可以招收一部分外地中考生。
而今年的21所,發生的一個微妙的變化就是,上海地區的民辦國際學校對上海地區之外的招生數量普遍減少,上海本市的招生數量增加。也就是說原先部分的對外招生的名額轉至對内,一共增加了65人。
上海“21所”對外招生數量變化
制表:新學說
至于發生變動的原因,最直接的或許是去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該條例從制度上限制了民辦學校無序的跨區域競争性招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變動數值較小,且并非“21所”中所有民辦學校都低外削減了招生計劃。上海金山區楓葉學校、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等仍然保留了較大的對外招生名額。
►►►
四校加入中招陣營
除去21所招生計劃的變動,另一值得關注的變動是4所國際學校加入中招的陣營。這四所學校分别是:上海寶山區世外學校、上海華旭雙語學校、上海浦東新區民辦惠立學校、上海赫賢學校。
從幾所學校的背景來看,四所學校幾乎都背靠大集團,或有優質師資作為保障,寶山區世外學校隸屬于世外集團,上海華旭雙語學校由旭輝集團、上汽集團以及華師教育合資創辦,惠立學校則由上海陸家嘴集團投資,引入惠靈頓集團教育咨詢服務,上海赫賢學校隸屬于義格教育集團,引入英國寄宿高中赫德公學,此前因升學率較高引發關注。
在去年新民促法頒布之後,上海是嚴格執行文件精神的區域之一。不僅使大量學校采取民轉公策略,39所學校進行改名,審批新校也變得愈發艱難。從去年《關于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通知發布至今,上海市除了金瑞學校,再無新國際學校校通過審批。而金瑞學校采取的也是”借殼成立“的策略,由上海華遠學校改名而來。
在規範整改氣氛正濃的背景下,4所國際學校能夠拿到普高招生的資質,比較難得,而其擁有的優質資源對于獲得辦學資源或有一定幫助。其實這也符合了上海去年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擴大優質普通高中學校和學位資源”相關内容。
►►►
中考改革激發市場需求
雖然政策有多方面的規範舉動,但從今年上海地區的中考形式來看,國際學校仍然有較大的市場需求。
今年是上海中考改革元年,改革發生的一大變化就是減少了重點中學自主招生的比例,通過統考競争重點中學名額成為主要方式。根據東吳證券消費&教育領域分析師吳勁草的分析,由于自主招生比例顯著下降,中考裸分的重要性顯著提升。上海中考發布的信息顯示,今年上海備受關注的12所重點中學,即“四校八大”錄取分數線大都略有提高。但另一方面,根據上海教育考試院招生辦負責人透露的訊息,今年中考平均分略有下降。也就是說在試卷的整體難度略有上升的情況下,高分考生依然衆多。在激烈的競争形式下,想要上師資較為優越的學校有一定難度。
在這樣的考學形式下,國際學校成為一種升學路徑補充,仍然有很大市場,優質的國際學校仍然很受追捧。根據網絡相關消息,今年領科、星河灣、光劍等一衆上海知名國際學校春招報考人數依然衆多,錄取率都在5%—10%左右。
雖然本文讨論的隻是北京部分公立高中國際部和上海部分國際高中的招生情況,但從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國際教育較大範圍的市場趨勢。盡管在一般看來,頭部的國際高中招生并不困難,但北京部分公立學校國際部分數線的漲分程度已經超過分數的通脹幅度,說明整個市場熱度仍在。而就上海而言,雖然在嚴規之下,國際學校在招生名額、範圍上出現了 一些變動,但是整體市場的供求關系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