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地溜子”,這是一種在根部膨大,像寶塔一樣,可以腌制鹹菜的植物。和它相識較早,現在還常吃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與它相關的知識。
農村人出門幾米就進了山坡谷地,對自然植物見得多,判斷能否食用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求生技能。但文化知識需要傳承,否則會對同一植物反複品嘗驗證,費事且有風險。我們村有個高人,祖輩就是地主富戶,家資豐厚,因此子女皆得良好教育,盡管在運動時飽受批鬥,但在文化傳承方面确實比莊稼主有較多見識。我對“地溜子”的認識就是從他們家族的孫子-我的小學同學李敏那裡知道的。
秋高氣爽,一次放學後,李敏說要帶我們去挖“地溜子”,我們幾個一塊的同學都一頭霧水,我們小孩管蕩秋千叫“打提溜”。他徑直把我們帶到村北瓦窯溝的東北側,那裡地勢低窪,夏天多在坑坑窪窪的存水。旁邊還有一個六十洞,傳說人到六十就不中用了,要在洞裡等死的。真假待考,但白骨确實不少。我們小孩是很少到附近玩耍的。在一個大樹坑旁,他停下來,告訴我們要找的東西就在這茂密的草叢中。
順着他的手指,我們看到了一叢高可及腰的綠色植物,莖稈四棱、帶槽,直立,有幾個分枝;葉片暗綠,長橢圓形,邊緣有規則的圓齒狀鋸齒,表面像蛤蟆皮,不甚光滑。把它的根刨出來,可看到白色根莖,在節上有鱗狀葉和須根,頂端有念珠狀或螺獅形的肥大塊莖。這就是我們要挖的“地溜子”,帶回去泡到鹹菜缸裡一段時間就可以當鹹菜吃了。
自從知道了“地溜子”植物的長相後,連續采挖了好幾年。升入縣重點中學後,學習任務繁重,很少有機會下地“觀光”了。每月9.1元的夥食,玉米面餅子和稀粥是我們主要食物,每月食堂炸一次馃子(油條)是最好的東西,我總舍不得吃,要送到嫁到縣城的姐姐家。一次吃早飯時,第一次看到有賣什錦菜的,各種鹹菜香味誘人,不少同學都買上幾毛錢的。我一眼看見了久違的“地溜子”,難道他們也知道采挖這個做鹹菜?一狠心買了5毛錢的,大家一哄而上,人手一個,竟把這種脆甜爽口的“地溜子”消滅了,都說這東西“亞克西”(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跨過了高考的獨木橋進入大學,夥食也升到每月17.5元,不用交學費、每月有23.5元的助學金,畢業包分配,可以不用家裡供養了。學校每周都發電影票、過節還發禮品,看來國家對大學生還是很重視的。走到繁華的大街上看到了琳琅滿目的本地特産“槐茂醬菜”,不僅有靴城3寶的春不老,我喜歡的“地溜子”也在其中,看來這麼大的需求應該是人工種植的。
在圖書館翻閱植物志,看到了“地溜子”的介紹,它大名甘露子(S. sieboldii Miq.),又叫寶塔菜,屬唇形科多年生宿根植物,多生于濕潤地及積水處。它的别名很多:地環、地蠶、草石蠶、土人參、白冬蟲草、寶塔菜、地牯牛草、鄉螺菜、螺絲菜、地溜子 、地簍子、洋地簍等。它具輪傘花序,通常6花,花冠粉紅至紫紅色,下唇有紫斑,冠筒筒狀,小堅果卵珠形,黑褐色。花期7-8月,果期9月。原産地為中國,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甘露子地下肥大塊莖供食用,形狀珍奇,脆嫩無纖維,最宜作醬菜或泡菜,是馳名中外的“八寶菜”、“什錦菜”之一。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養生食材。全草富含水蘇堿,膽堿,水蘇糖。根莖含蛋白質,脂肪,水蘇糖,氨基酸,水蘇堿,葫蘆巴堿。
中醫認為,甘露子味甘、辛,性平,歸入胃、腎經。具有祛風清熱,活血散瘀,利濕等功效。可滋補身體、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提高心髒功能。外用可治瘡癰腫毒,毒蛇咬傷。
由此可見,小“地溜子”還有大用途。你吃過這種鹹菜嗎?你們那管它叫什麼?請留言告訴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