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8歲的顧曉軍懷揣着對曆史、書籍、語言的赤誠熱愛,進入中國國家圖書館,成為一名普通的管理員,雖然收入不高,但他卻享受這裡的工作,自學十幾種語言,登上了《但是還有書籍》的節目,被網友稱為圖書館裡的“掃地僧”。
他為何如此熱愛語言?如今13年過去了,他又過着怎樣的生活?
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紀,就帶你一起去看看顧曉軍和語言的不解之緣。
熱愛文學,進入國圖館工作
顧曉軍出生于1981年,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高二分科時,選擇了文科,他的班主任正好是一名曆史老師,一位好老師,就等同于人生路上的良師。
當其他同學都在為了應對高考而努力背記曆史知識點的時候,他會去探究教材之外的真相,理順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發散自己的思維,産生自己的理解。
就連老師對于他提出的一些問題,還需要花時間去查閱各種資料才能準确地回答他,但老師從沒有否定他的行為,而是選擇尊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顧曉軍便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對曆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在曆史系研究曆史文獻,但這需要學生掌握很多的古語,顧曉軍從此便開始了他自學語言的道路。
2003年,顧曉軍因為保研和考研的失利,畢業後從事了銷售行業,主要賣旅遊路線,2006年,他又進入北京奧組委,負責場館的技術管理。
這期間他一直都沒有放棄閱讀和學習,每天都抽時間看法語書,學習古希臘語,因為他對一個古羅馬政治家感興趣,他叫西塞羅。
顧曉軍想讀他的傳記,雖然有中文譯本,但那是翻譯者的理解,每個人對故事、文字有着不同的理解,每個文字都有着豐富的含義。
所以他為了能夠欣賞原滋原味的故事,專門去學了古希臘語,前後将《西塞羅傳》抄寫了50多遍。
有的人是靠着物質的豐裕而活下去的,有的人則能憑借精神的富饒活下去,顧曉軍就是後者。
閱讀經典書籍、了解曆史上偉大的人物,能夠讓他的心靈受到震撼與鼓舞,他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感。
2009年,28歲的顧曉軍終于有幸進入中國國家圖書館,成為了一名管理員,工作内容相對簡單、輕松,工資也不高,可對于顧曉軍來說,這裡的書籍就是無價的寶藏。
大部分人的工作會逐漸消耗人的精氣神,但在這裡他的精神會得到滿足,能夠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屬實難得,所以顧曉軍很珍惜這份工作。
顧曉軍每天在圖書館的工作很簡單,幫讀者辦理讀書卡,登記書籍的借閱和歸還,給讀者指路,回答讀者的一些其他問題。
他的工作基本上都在二樓閱覽室出入口處的一個小工位上完成,偶爾需要動身去整理貨架上的圖書、巡視一圈圖書館的情況,其餘時間,他都會坐在工位上看書。
因為他喜歡曆史,所以經常會閱讀各國的曆史文學,但他依舊認為翻譯者無法诠釋每個文字、句子所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堅持自學語言。
就這樣,他陸續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希臘語、波斯語、梵語等十幾種語言,他并不覺得有多辛苦、多困難,反而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地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
顧曉軍也在學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世界各國的曆史偉人和文學,開闊了他的眼界,讓他腹有詩書氣自華。
許多來圖書館閱讀的讀者對他的印象便是,戴着一副金屬框眼鏡,頭發自來卷,經常坐在工位上安靜讀書,待人謙遜有禮,談吐從容優雅。
自學多國語言,登上綜藝節目
而顧曉軍也從沒想過,自己一個默默讀書的管理員,能夠給他人帶來鼓舞,2019年,一位叫張鐵峰的男人來到國家圖書館學習。
他是中山大學中醫專業的研究生,正準備參加博士生考試,他必須攻克英語這個難關,所以每天都學習到很晚。
有一天晚上圖書館即将閉館,顧曉軍在清場的途中遇到了張鐵峰,便跟他聊起了天,得知英語讓他很頭疼時,顧曉軍卻說英語是最好學的語言,自己學習的梵語可是最複雜的語言。
他還把自己學習梵語的書籍、筆記展示給他,并自信大方地念了一句梵文短句。
原來不是英語太難,而是人們把它想得太難,張鐵峰被他學習語言的堅持和執着所打動,有了更多的動力,調整心态後更加努力地學習英語。
顧曉軍也不知道他最後有沒有考上博士,直到兩年後的某天,他甯靜的生活被網絡上的一張帖子所打破。
2021年,豆瓣上有一個叫“老袁”的人發帖尋找顧曉軍,描述了他工作的地方、他的職位、他的外貌,緊接着,很多人回帖,都知道國家圖書館有一位自學語言很厲害的管理員。
大家開始對顧曉軍展開熱烈的讨論,許多網友們也對他産生了好奇,在了解他後,都感到很驚訝和佩服,更是把他稱為圖書館裡的“掃地僧”。
顧曉軍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後,《但是還有書籍》的節目組注意到了他,正好他們在籌劃拍攝第二季,了解顧曉軍的事迹後,便主動向他發起邀約,他也很樂意參與拍攝。
而就在節目拍攝的當天,張鐵峰再次出現了,他特意來圖書館找到顧曉軍,感謝他當年對自己的幫助,而這也給了顧曉軍更大的鼓勵,他懷着讓更多人愛上書籍、語言的信念參與了拍攝。
在節目中,他分享了一本書籍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隻要好好保存了自己的語言,就如同掌握了開啟監獄的鑰匙...”
每當讀到這句話,他都會很感動,仿佛有一種崇高而又本真的情感敲打在他的心頭上,讓他熱淚盈眶,或許這就是他熱愛語言的原因之一吧!
而在顧曉軍上節目的這一年,他才第一次用上智能手機,之前的手機用了十幾年,直到出行需要掃健康碼,他才更換了新手機,但他依然沒有用任何社交軟件,因為不希望閱讀的時候,有人來打擾他。
他也并不認為獨處就是與别人孤立,書籍就是他的陪伴者,精神世界富足的人,一樣不會感到孤獨。
而智能手機也有便利的地方,可以用來學習語言,每當上下班乘坐地鐵時,他都會拿着手機讀書、學習語言,不想浪費每一分每一秒。
如今,41歲的顧曉軍已經在國家圖書館的書海裡遨遊了13年,依然樂享其中,他還打算學習阿卡德語、蘇美爾語等。
2022年,他花了3000元買了一套剛出版的古典學術史,不為别的,就是為了閱讀、收藏,就是因為喜歡。
他從來沒想過利用自己讀過的曆史、學會的十幾種語言來賺更多的錢,他隻想做一個純粹、簡單的讀書人。
即使節目播出後,他被更多人知道,這也依然沒有改變他人生的軌迹,他還是每天坐在國家圖書館的工位上,履行管理員的職責,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永遠不會停下學習的腳步。
世界紛紛擾擾,唯有他的精神世界甯靜美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