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沉下心來專注執着的精神,是學問不做半句空的精神,是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這樣的精神品質來于何處,就來于做人的腳踏實地,來于幾十年的堅守如一。牟迎龍同志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人樸實,技術紮實,行事踏實,他堅信人生沒有捷徑可走,所以他三十七年如一日的把全部熱情、精力都獻給了航空行業,他無愧于我們當今時代的卓越“工匠”。
1981年的冬天,17歲初中剛畢業的牟迎龍隻身從河北偏遠的農村來到陝西西安。他像當時許多城市青年一樣,頂替父親的崗位進入了工廠,能夠獲得一份穩定工作,特别還是在國營慶安機器廠這樣的軍工大企業,在那個就業渠道不多的年代,這不僅讓他的朋友們羨慕不已,也讓年少的他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從農村縣城到大都市,從隻會使用簡單農具的農村娃,到成為熟練操作複雜機器的工人,生活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面對困難,他勇敢地說:好吧,就讓我從零開始。
進廠報到後,身材瘦小的他被分配到62車間模具工段,成為了一名刨工。他白天跟着師傅認真學習操作,髒活累活搶着幹,晚上去夜校學習高中課程,自覺地補習知識。要幹好活磨一把好刀是關鍵,為了能像師傅一樣磨出鋒利而耐用的刀,他着魔似的纏着師傅們請教,在砂輪機上用廢刀不停地練習。經過不懈的學習與實踐,慢慢地他掌握了磨刀的技術,自此他也向成為一名優秀的技術工人從零邁出了第一步。曆經2年的學徒實習,他刨出的零件各尺寸精度都在0.1mm之内,得到領導和師傅的一緻肯定,經考核提前半年轉正。
1985年5月,工段銑工組由于缺少骨幹,本着工作需要,領導找到了他。帶着領導給予的希望,他積極服從分配,從頭開始,認真學習銑工操作技能,在短短的三個月實習期裡,達到了能獨立操作的要求。
年輕的他對銑床産生了濃烈的喜愛,銑床操作性強、複雜多變的工裝零件正好滿足了他好學、探索的心,在不斷的學習與鑽研下他成長為青年技術骨幹。
為了提高技術,10年間裡牟迎龍大部分休息時間都用來自學《銑工工藝學》、《機械基礎》。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在慶安集團工人技能比賽中,他取得了銑工組第二名的好成績,被授予“慶安青年崗位能手”稱号,并代表公司參加了西北地區大賽。通過這次比賽,他發現自己的理論和操作水平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随後他又報名到高級技工學校進修學習,進一步提升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 2003年7月經考核被聘為高級銑工技師,并代表公司參加了陝西省職工技術比賽獲得第五名,被授予“陝西省技術能手”稱号,為公司赢得了榮譽。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這是他心中的座右銘,更是他力量的源泉,他以實力赢得了工人的認可。
2004年、2005年他在慶安科技情報分别發表了《對稱雙複合型面(腔)的銑削》、《連接柱冷擠模的制造與銑削》,内容以提高加工質量為本,對加工0.02mm以下小間隙配合尺寸工件、上模沖頭易斷等難點如何解決,作了詳細闡述,繼續給工人們分享加工經驗。
2004年12月,他被評為第七屆“全國技術能手”。十幾年來他一直牢記國務院副總理黃菊接見他們“全國技術能手”時的話:“不但要将自己的絕活絕技展現出來,還要做好傳、幫、帶;要勇于革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
2011年的一天,領導拿來一份圖紙對他說:“這個零件是别的工段任務,外托加工的合格率在50%左右,達不到成批生産的條件。想讓你看看能幹不?”他接過圖紙一看,這個零件是法蘭盤,在直徑30mm的端面上均布72個斜齒,分度誤差不大于0.015mm,尺寸精度要求非常高,在當時數控設備沒有四軸,隻能在數顯銑床上加工,這是個挑戰!看着領導期冀的目光,他拍拍圖紙堅定地說:“我幹!”他創新使用放大鏡找正中心,将銑刀刀尖中心與零件槽底中心調整到0.01mm之内,進行分度加工,最終完成首件,經檢驗測量72個齒的分度誤差不大于0.012mm,精度如同頭發絲的五分之一。這批像藝術品般的20個零件,全部合格完美交付,受到了用戶的盛贊。經過一段時間整理總結,牟迎龍在2012年慶安科技上投稿發表了《72齒法蘭盤的精細銑削》,向一線工人分享了他的加工經驗。此加工方法在2013年10月被命名為“陝西省職工先進操作法”。憑着精湛的技藝,2015年12月牟迎龍被聘為“中航工業銑工特級技能專家”。
卓越的“工匠”必須緊跟時代的浪潮,當數控化的時代來襲,面對複雜的編程技術,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迎難而上,在新時代的今天依然穩穩地站駐在了銑工數控行業的第一線。
有一些年輕的工人們都很疑惑,編程這項對于不少大學生都難以靈活掌握運用的技術,已是不小歲數的牟師傅是如何運用自如的呢?原來早在數控技術剛剛嶄露頭角的時候,牟迎龍就已經注意到了這項嶄新的技術,當時他便認定這就是機床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于是他開始着手于學習編程技術。
2004年,時齡四十的牟迎龍,第一次買回了數控專業的書籍自學編程知識,随後又買了一台電腦用來實踐消化書本知識。日複一日,回家坐在電腦前學習編程漸漸地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看着顯示屏中虛拟的銑刀按照他的編程路徑,一步步銑出目标效果,他由衷感到喜悅的同時也感到安心。不久後,廠裡進了一台數控銑床,由于之前的充分準備,他很快就能得心應手的編程加工。
他不光學習理論知識,同時也能将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做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2018年夏天,由于公司新研無人機産品舵機安裝座是異形件最薄處mm,如同一面小鏡子的厚度,在加工中心等機床上無法加工。經驗豐富的牟迎龍選擇在北京精雕機床四軸加工,用高速度小進給量等方法解決了易變形問題;在大三爪上再裝夾一個小三爪解決了裝夾問題;在程序上,他逐步改變工藝采取的切削模式,對程序優化改進,由原來的2800個路徑減少到534個路徑,大幅度縮短了加工時間,提高了生産效率。白天他帶領學員們揮汗如雨加工零件;晚上他加班校驗工藝員編的程序,為第二天盡快開工做好準備。經過四個月的奮戰,公司新研無人機産品系列156項,由牟迎龍和他的學員負責加工其中的75項584個零件,無一廢品全部合格。
“半畝方塘長流水,嘔心瀝血育新苗”,牟迎龍知道他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能讓更多的年輕人掌握精湛的操作技術,才是真正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做了貢獻。至今牟迎龍已帶徒32人,對每一個徒弟他一直堅守手把手教導,将自己所掌握、所了解、所總結的知識、技能與經驗傾囊相授。
“他平時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随和的人,對我們很和善,從來沒有什麼架子,很難将他與那麼多具有高含金量的獎項與頭銜聯系在一起,可工作上他又是相當的嚴厲,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隻要我們有半分的懈怠與分心被他所察覺,那一頓呵斥必然是免不了的。”牟迎龍的徒弟這麼評價他。
2015年分廠引進兩台加工中心機床和一台北京精雕機床後,給他安排了6名大學生學員。領導鄭重要求:加緊培訓學員,以最快的速度讓這三台機床運作起來,産生經濟效益。重任在身,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牟迎龍安排他們每天在各自機床上練習零件的基準找正和工件定位,以使他們盡快熟悉加工步驟。來件加工時,他對每個人手把手盡心指導,幫助他們将書本知識盡快轉換到實際加工中。通過三個月的嚴格培訓,學員們基本都能掌握操作加工出合格産品。如今,他的學員們都逐步成長為各崗位的中堅力量。
什麼使牟迎龍同志被稱為“工匠”,我想正是因為他一步一步走來的認真與務實,因為他一直以來的堅持與努力,比起稱牟迎龍同志為“工匠”,我覺得他更像“螺絲釘”,平凡普通但卻不可或缺,我想中國航空事業正是因為有牟迎龍同志這樣的一顆顆“螺絲釘”,才能築起一個又一個不朽的豐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