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現在故宮已經變成了旅遊景區,供各地遊客觀賞,遊覽之餘,人們不禁驚歎于故宮的宏偉壯觀,同時又有很多疑問。比如故宮當年建造時的木材來自何方?幾百年過去,為什麼這些木頭仍然完好如初,不會腐爛?
要了解這些問題,還要首先從故宮的建造者說起。
01 故宮是誰建的,距離現在有多久?明朝初年,燕王朱棣駐守北平府,他是朱元璋的兒子,排行在四。
朱棣的野心很大,靖難之役後他做了皇帝,設立北京為陪都,開始在北京建造皇宮,這就是故宮的由來。
其實北京故宮并非首創,它的風格是以南京故宮為藍本而建造起來的,包括紫禁城也是以南京紫禁城作為參照。
随着北京皇宮逐漸完善,朱棣開始着手遷都事宜,從此北京故宮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
永樂十八年,朱棣下诏遷都到北京。
自此以後,明清兩代的皇帝都居住在故宮裡,一直到辛亥革命,延續了近五百年之久。
這座帝王宮殿雖然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當初建造的時候卻耗盡了人力和物力,背後蘊藏着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建造故宮所用的材料,非常經久耐用,這些并不是普通的木料,而是精挑細選的結果。
那麼究竟這些木材是來自何方?為何能夠經曆數百年而不腐?其中的往事令人辛酸不已。
02 建造故宮的木材從何而來?根據史料記載,北京是朱棣起兵的起點,也被稱為“龍興之地”,所以建造故宮的工程之大,世所罕見。
首先,朱棣派遣了很多朝廷大員,走遍了全國各地。
凡是盛産木材的地方,都接到了皇帝的旨意,準備大規模開采木料,并負責采運工作,尤其是雲貴川南等地的原始森林。
當時主要選定的木料,以楠木和杉木為主,因為這兩種木料以堅硬耐腐著稱于世,尤其是楠木中的極品金絲楠更是木材中的珍品。
可是,這種樹木往往生長于深山大澤之中,環境惡劣,不易砍伐,所以各地官府為了向皇帝獻媚,廣征徭役進山伐木,據說數量多達數十萬人之多。
這卻苦了那些底層的庶民,要知道古時還沒有修建公路,大山裡也沒有現代化的輔助設備,基本全靠人力砍伐,所以取材工作異常艱辛。
當時砍伐樹木用的還是土辦法,要想獲得一根上等的成品木料,需要數月之功。不僅如此,這些伐木工還要面臨豺狼虎豹和毒蟲瘟疫的侵擾。
因為這些艱難困苦,很多人進山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據《明史》記載:“入山千人,出山五百,哀可知也”。由此可見當時的悲慘境況,亦可見證底層人民的辛酸和無奈。
然而,朱棣并不關心民間疾苦,為了早日建成皇宮,他派遣得力的官員負責運輸,将各地砍伐的木材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
這項工作持續了數年之久,所伐木料遠遠超出了所需的數量。
在此基礎上,朱棣還籠絡了各地的能工巧匠,篩了又篩,選了又選,最終入選的都是極品木料,據說當時的楠木樹齡均在百年以上。
有了這些木料,故宮終于在1406年開始建造,這項工程曆時14年,最終于1420年完工。
其實木料隻是根基,故宮之所以能夠飽經風霜,屹立不倒,其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03 為什麼故宮的木材不會腐爛?故宮從建造至今,已經超過六百年之久,很多中外遊客都很奇怪,為什麼故宮的木材不會腐爛?
中國有句古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建造故宮的木料産自天然,乃是天選之材。這些木料堅硬耐腐,但絕非不會腐爛,如果不加以人為保護,再好的木料也是于事無補的。
所以除了材料本身的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首先是地理環境,北京和南方不同,這裡的冬天寒冷幹燥,夏天少有濕熱,而且由于氣候原因,北京的白蟻數量稀少,所以木質建築不易被破壞。
如果仔細觀察還可發現,故宮的外牆和内牆,有很多氣孔,這些也是延長木質壽命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來,全球氣候變暖,故宮這一類古建築也面臨威脅,不過好在如今的科技發達,足以彌補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其次,木質建築很怕水患。
很多古建築往往在大水浸泡之後,便毀于一旦了。可幾百年來,故宮始終安然如初,這得益于當初的建造者。
衆所周知,紫禁城北高而南低,這便形成了一定的排水坡度。
故宮内的宮殿屋頂均采用上陡下緩的結構,這樣雨水就可以迅速下排。
另外,宮内的大型建築,往往建于高台之上,台基又立于地面之上,如此一來便可有效防水防潮。
最後,戰争是古建築的最大威脅,不少建築都毀于戰火之中,不過故宮有其特殊之處。
人所共知,明朝是被李自成所滅,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顔,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無力抵抗。
清人入主紫禁城,并未發生大規模的戰争破壞,清朝二百多年,數次修繕紫禁城。直到辛亥革命,末代皇帝溥儀也是和平退位,正因如此,故宮才能免于戰火,存留至今。
綜上所述,故宮的木質建築能夠保留至今,固然是木料精良,更多的卻是人為保護和上天的眷顧。
古人詩雲:“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阙萬間都做了土”可見曆史的殘酷,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曆史既是殘酷的,有時也是仁慈的。
故宮能夠曆久彌新,既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我們當代人的幸運,從這座宏偉的宮殿中,依稀能想見曾經的繁華與榮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