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盂盉盤匜

盂盉盤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3:24:18

盂盉盤匜(掌故知魯祭孔禮器)1

過去,孔廟祭祀由國家操縱,其目的在于曆行教化。祀孔表明,國家曆行教化的根本内涵就是孔子之道。孔子之道也被稱作“禮教”,崇祀孔子也就是推崇“禮教”。

禮是社會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禮,就無法敬禮天神地祗;沒有禮,就不能把人分為君臣上下不同的等級;沒有禮,就不能分别宗族、親戚的親疏遠近。禮,就是人們的行為準則,體現了社會對人的外在約束。

古代中國的太平盛世,往往以禮儀之邦為标榜,這是曆代統治階級治國的最佳藍圖,這種藍圖起源于以禮治國的理想。禮有多重含義,禮貌之禮、儀節之禮、倫常制度之禮,從春秋以來就有這樣的區分。禮治、禮法、禮教、禮律從不同層次表述禮的内容和功能。禮涵蓋意識形态和社會制度的衆多内容,幾乎成為傳統文化的同義語。

周代确立親親、尊尊的規則,所謂親親即以自身為起點上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下延親子、孫、重孫等九代親屬關系,以嫡長子為中心成為一脈,由此發展為宗法制、分封制和繼承制,确定尊卑貴賤不同等級物質權益和交往方式。以血緣為基礎的禮和權利、财産再分配相結合,形成系統的典章制度和各種繁文缛節,禮制在周代遂發展完備。

孔子以一種曆史使命感和文化擔當者的情懷,而憂心忡忡地說:“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他認為,禮的意義太重大了,說:“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

孔子以複周禮為己任,提出仁的命題,并以仁釋禮,又使周禮有所發展。仁的字源是二人,指人與人的組合,孔子賦以道德屬性,發展成人與人的倫理關系,“人而不仁如禮何?”他把不仁視為禮崩樂壞的主要原因,提出仁者愛人的觀點。用愛親人之心推及他人就是仁,這就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不拘守血緣的限制,從而突破了以血緣為基礎的周禮,把禮推到社會的下層。人殉、人祭本是古禮,到春秋時代人們用“非禮”加以譴責這種不仁的行為,反映出禮因為有仁的精神,出現了新的面貌。

孔子還把禮列為人人可學的對象,求仁複禮不假外求,完全取決于自己,“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不論門第出身,職位高低,誰具有克己複禮的工夫,誰就是仁人。一家仁,一國興仁。把治政的途徑,引向誨人自省的道德境界,形成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禮,經過孔子等人補充發展,内化為修己之道,外化為治人之政,于強制于教化,使國家法權與道德修養融為一體。禮制首先是從生活方式着手,不遺瑣細地區分君臣、官民、士庶日用消費的差異。處處、事事要做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相稱。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文化模式,對民族性格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中國人長期生活在封建社會,民族性格的特征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禮制是用權力統治财産的體現,有财産并不能随意享用消費品,必須要受到身份品級的限制,這是實施禮制的通則。

正是因為孔子的“禮教”,對社會所産生的影響,才受到人們的廣泛敬仰和奉祀。每年在孔廟所舉行的祭孔大典,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孔廟舉行的祭孔大典中,除了有隆重的儀式外,還有全套的祭祀禮器。“罍”就是其中之一。

罍,是古代大型盛酒器,也可以用以盛水。短頸,大腹,有的口大有的口小。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爾雅·釋器》:“彜、卣、罍,器也。”疏:“罍者,尊之大者也。”《五經異義》引《韓詩》說:“大一碩。”《周禮·春官·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罍又兼可盛水,《儀禮·少牢饋食禮》:“司空設罍水于洗東,有木鬥。”

罍的器形,見于商代晚期,至今未發現商代早期和中期有罍這種器形。當時大的容酒器是大口有肩尊和甂,甂和罍在商代中期前段有一個互見的交叉時間之後,不久甂便基本消失了,而代之罍這種大型酒器。很可能罍是在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形體升高的結果。

說起中國古代的酒器,那真是琳琅滿目,洋洋大觀。

古人喜歡飲酒。周朝人說,酒可以“合歡”、“養病”、“養老”。漢朝人說“酒百藥之長”,“嘉令之好”,“非酒無以為禮”。晉朝劉伶《酒德頌》中講,大人先生“止則操卮執觚,動則絜榼提壺,惟酒是務。”唐朝大詩人李白常常是“一醉累月輕王侯。”

古人飲酒,不僅注意酒的質量是旨酒、清醴,還是村酒、濁醪,而且還十分講究酒器,所謂“非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千百年來,由于時代變遷,用料、形制、容量、裝飾和用途的差異,便形成了許多的種類和繁多的名稱。若按用途,可分三大類:貯藏器,如尊、甕、壇、缸、罍、鐘、彜等等;盛酒器,如卣、尊、彜、鐘、盆、榼、瓻、瓶、壺、盉、铛、酒螺、酒倉等等;飲酒器,如尊、鐘、爵、斝、卮、升、鬥、角、斛、勺、瓢、杯、盞、盂、觚、觥、觯、觞、碗等等。有的酒器,如尊(樽、鐏、罇)、鐘等是一器多用。

當然,盛酒的與飲酒的尊、鐘大小是不同的。若按形制分,有足無足(圈足或支足)、有耳無耳(單耳或雙耳)、有肚無肚(是圓還是方)、有頸無頸(是長還是短),是侈口還是斂口,有無流嘴,有蓋無蓋等等,形制決定了器物的基本名稱。用什麼質料,繪制什麼圖案,配綴什麼裝飾,有時又決定了器物的具體名稱。

《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意思是,我且用這金罍品嘗,我且用這兕觥暢飲。罍是刻有雲雷紋或龜紋的酒器,刻有山形圖案的稱山罍,傳說是夏朝時的酒尊。罍,大者為貯藏、盛酒器,小者為飲酒器。金罍,不一定是金質的,多半是銅做的。若是“人君黃金罍”,這可能是金質的。

從文物考古上講,古代酒器分出這麼多名稱與區别,而在古代習俗中常常有用一兩種酒器通代的現象。商周時代的習慣,所有的酒器可以稱為鐘,但盛酒供祭祀的器具不入此列,專稱為彜。有的古人說,所有的酒器都可以稱為尊,不同的時代稱不同的别名:舜時的尊稱為泰,夏朝的尊稱為罍,殷朝的尊稱為著,周朝的尊稱為犧象;或者将大小不同的尊稱不同的名稱:大尊稱為彜,中尊稱為卣,小尊稱為罍。也還有人說,爵、觯、角、散(尊)、觚等五種酒器總名曰爵,盛酒拿在手中稱為觞。有的古人說,角便是爵,角作為祭器便是爵。古人異說紛纭,史書上的解說也多有抵牾,這是因為:一,時代的變遷;二,古人沒有對酒器進行嚴格的分類。

在古代,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酒器,不能亂來。天子的飲酒器稱斝,諸侯的飲酒器叫角。祭奠山川用蜃尊,蜃尊的圖案是蚌和月;殺牛羊祭祖先用散尊,散尊色彩為全紅或全黑;随葬死人用概尊,概尊上下為黑色。官職不同,使用不同的爵,所以爵的大小和形制可以标明某人的官階,因而有“爵位”一詞産生。卮,是尊貴的酒器,青少年和婦女是不許用的。

孔廟中設置的罍,在祭祀儀式中卻不是以酒器面貌出現的,而是以水器出現的。《聖門禮志》曰:“罍似壺,大者受一斛,《詩》曰:‘酌彼金罍,取以佐尊,以其不窮也。’又《書》:‘雲雷,象者。酒則取其陽氣發達,盥則取雷震之威,以起敬。’”今祭時多用為盥器,以盛水,故與洗并。”

作者:孟繼新 彭慶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