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瓦崗五虎将的組成人員,在演義小說中至少有四個版本十個人,咱們今天刨去在曆史中不存在的,并且采用比較流行的版本,那麼瓦崗五虎将也就剩下五個人了:單通單雄信、秦瓊秦叔寶、王玄王君可、王勇王伯當、程咬金程知節也叫程義貞。根據正史記載,這五位虎将中有兩人忠義堪比秦瓊但結局卻很悲壯,雖然結局悲壯,卻也義薄雲天不愧英雄好漢之名;另外兩人戰功赫赫世代公侯青史留芳,隻有一個人似乎賣友求生最後還想叛國投敵——當然此人是否真想叛國投敵也存在諸多疑點。
兩位青史留芳的五虎将就不用細說了,那當然是秦瓊秦叔寶和程咬金了,這二位的事迹讀者諸君已經耳熟能詳,咱們就不細說了。今天咱們重點要說的是另外三位,特别是單通單雄信,因為綜合史料來看,李世民堅持要殺單雄信可能另有隐情:這其中有沒有殺人滅口的可能?
在很多正史中,給單通單雄信下的定義都是反複無常的小人,但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未必完全可信,就連李世民為什麼要堅持殺掉單雄信,也存在諸多疑點。筆者一直懷疑當年單雄信差點殺掉李世民還是次要原因,因為兩軍交戰各為其主,拼個你死我活隻會惺惺相惜,像李世民這樣的一代雄主,根本就不會小肚雞腸要報當時的受窘之仇。那麼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設想:當時的情況是在單雄信長槊的威脅下,李世民已經靠口求饒甚至投降乞命?為了掩蓋那段不光彩的曆史,所以一定要殺掉單雄信滅口?
按照正史記載,單雄信的主公王世充是被赦免了的,首惡尚且不辦,為什麼要嚴懲單雄信這個脅從?而且在有的史書中,尉遲敬德單鞭奪槊并不存在。比如在《舊唐書列傳三》的記載是這樣的:太宗圍逼東都,雄信出軍拒戰,援槍而至,幾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退,太宗由是獲免。這樣看來,是單雄信看在徐茂功的面子上,饒了李世民一命,這對号稱天下無敵的李世民來說,是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夢魇和恥辱。但是同時這件事也證明了單雄信果然義薄雲天:當時他要不是顧忌瓦崗兄弟徐茂功的情義,隻要長槊一揮,就沒有後來的唐太宗了,甚至連王世充也未必戰敗。大唐少了李世民就等于斷了一條腿,那麼逐鹿中原誰将笑到最後,那也真是未知之數了。
無論哪本史料,都找不到單雄信開口向李世民俯首請降的記錄,但卻都記載了徐茂功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而單雄信也真的吃了(食之不疑)。這一割一食,同樣可以證明兩件事:第一,徐茂功知道自己欠了單雄信天大的人情,不如此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而這個人情很就是單雄信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放過了李世民,李世民卻隻記仇而不念不殺之恩;第二,單雄信不想讓自己的兄弟愧疚一生,吃下那塊肉,就表示“你再也不欠我的人情了”,還是想讓徐茂功心安。當然,單雄信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我們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來世還做好兄弟……
單雄信義薄雲天最後悲壯結局,同為瓦崗五虎的王勇王伯當,也是一條好漢子。當李密衆叛親離走投無路甚至昏招叠出的時候,王伯當明知道繼續跟着李密,隻有死路一條,但是還義無反顧地表示:“義士之立志也,不以存亡易心……今祗可同去,死生以之,然終恐無益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舍生取義,與故主(一說為老師)一同赴死,王伯當不愧王勇之名。事實上王伯當并不像某些演義小說裡寫的那樣“愚忠”,而是曾多次勸谏李密,新舊兩唐書留下了同樣的記載:“密大懼,謀叛。伯當止之,不從。”
最後咱們再來說說那個叛國投敵想當漢奸的,也就是演義小說中長得像關公的那個王玄王君可,他在正史中叫王君廓。這個王君廓可不是一般的勇猛,當年他的武勇是得到唐高祖李淵的承認的——很少有人知道王君廓也曾被李淵封為上柱國。得到上柱國封号的,瓦崗英雄中僅秦瓊王君廓兩人,這才唐初名将中也是屈指可數的。據《新唐書列傳十七》記載,王君廓不但被封為上柱國,而且還從常山郡公、右武衛将軍進爵彭國公,李淵對他也是推崇備至:“爾以十三人破賊萬,自古以少制衆,無有也!……其勇何特古人哉!朕當不以例賞。”于是李淵不但賞給王君廓錦袍金帶,還把自己的馬也一并送出:“入朝,帝賜所乘馬,令自廷中乘以出。”這榮耀可能秦瓊也沒享受到。
可就是這個備受李淵榮寵的大刀王君廓,後來卻起了叛國投敵的念頭。而在洺水之戰中,羅士信就是因為就他而困守孤城力竭被俘犧牲的——王君廓突圍,羅士信替死,李世民做了一筆虧本買賣,用與秦瓊一樣勇猛的羅士信,換回了一個日後的叛國者。但是看正史記載,王君廓“叛國投敵當漢奸”這件事也有疑點:王君廓實際是被文官擠兌得沒辦法了:“長史李玄道數以法繩督,猜惑不自安。會被召,至渭南,殺驿史,亡奔突厥,野人斬之。”如果王君廓真要叛國投敵,時任幽州都督的王君廓,為什麼不獻出幽州給突厥?即使不獻城投敵,起碼也該帶着大隊人馬出逃呀,要不然怎麼會被幾個老百姓給幹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