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閑着在家看電影,無意間刷到這部名為《革命之路》的影片,僅看名字,是我妄加揣測了,想着這大概會是一部講革命鬥争、伉俪情深的外國片。當點開影片簡介,寥寥數筆,也隻交代了男女主人公“七年之癢”的故事,習慣性地開始“先入為主”,開始想着劇情大概會是一位絕望主婦從“奴隸”到“将軍”的故事?當時差點要棄劇,而此刻在寫這些文字時,我感謝自己完整地看完了全片。
《革命之路》其實源自于男女主人的家庭住址,他們住在一個名為革命之路的地方,就像現在咱們随處可見的地名,如“友誼路”、“幸福路”一樣。
這部影片,我該從哪講起呢?那就從男女主人公結婚後一直想去,卻又沒有去的“巴黎”說起吧。巴黎,我也還沒去過,但有人把上海比作東方的巴黎,上海我是去過的,所以巴黎一定是個不錯的城市。而在影片裡,巴黎更多的是一個象征符号,一個代表詩和遠方的符号,一個能逃離眼前生活,代表美好生活的符号。
影片男女主人公是我們熟悉的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小李子)和凱特·溫斯萊特(rose),繼泰坦尼克号後,兩人再度攜手,從演繹上來說,當然是貢獻了不俗的演技。回到影片的内容,男女主生活的年代設定在美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那是美國經濟迅速複蘇發展的時代,女主應該算是當時美國的新興女性代表,一直渴望活出精彩的自我,所以在一次舞會上邂逅了英俊帥氣的男主,在聽到男主想要去巴黎一展才華的雄心壯志後,毅然決然的和這個碼頭工作的普通青年在一起了。
而當他們結婚七年後,生活在被一道道選擇題被動推到一個死胡同的時候,女主想起了當初男主遇到她的時候的一番“豪言壯志”。這番話給死氣沉沉的生活來了一場革命,也給一直想要逃離現實生活的女主一絲“靈感乍現”,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救命稻草。
所以在電影中段的時候,女主把這個想法告知了男主,并在電影的後半段着力推動去巴黎這件事。在這裡有一個細節,女主在把想法告訴男主的時候,恰恰是男主第一次出軌背叛男主的當晚,這個時候的男主雖然答應了,但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内疚,而不是真的發自内心希望和女主一起改變現狀。也是從這裡開始,男女主人的生活齒輪開始“錯位”了,女主一直被蒙在鼓裡,認為男主一直是和自己保持同頻的。而男主在表面答應後,内心裡一直認為這是一個瘋狂、乃至荒唐的想法,因此男主在态度上一直是模棱兩可的。
終于,在男主因為一次工作中看似随意的處理方式在獲得升值機會後,同時又得知女主懷孕後,他決定借此為由拒絕去巴黎,為自己保住眼下這種安定的生活找到了最好的理由,所以沖突就開始愈加激烈了,這個時候整個影片張力也加劇了。
男女主沖突加劇的時候,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那就是鄰居大嬸的兒子——數學博士。他仿佛是全劇唯一一個人間清醒的存在。劇中設定他剛從精神病院出來,為了讓兒子多和年輕人接觸,鄰居大嬸帶着博士兒子拜訪了男女主,聊天中,數學博士得知這對年輕夫婦想要逃離空虛生活的時候,仿佛找到了同類。但當他第二次拜訪,看到男女主之間巨大的“錯齒”後,他毫不留情地扯下了男主内心最真實的想法,也扯開了男主内心的“遮羞布”,這也導緻最後男主惱羞成怒,大家不歡而散。
關于這部電影,結局雖然不那麼美麗,男主帶着孩子遠走他鄉生活,女主以用生命代價逃離了現實生活。但我想說的還有很多,可能一篇觀後感很難道盡。
電影在臨近結尾的時候有兩組鏡頭的對比,一對鄰居謝普夫婦,一對帶男女主看房的老年夫婦。結尾,謝普的老婆正在和新來的鄰居夫婦以過來人的口吻談論男女主的事情,好像在講某個社會新聞事件,而不是曾經非常“親密”的鄰居好友……言語之間是對自己目前全職太太生活的閑散自得的滿足,也仿佛在給新鄰居夫婦下生活的定義,自己這樣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另外一對就是房産中介老夫婦,曾經帶男女主夫婦看房的老太太,正在向丈夫喋喋不休地吐槽男女主的不是,她忘了曾經她還在誇贊女主是她見過最美好的人。不論是謝普夫婦,還是中介夫婦,他們像極了代表生活中各種無形枷鎖,也像阻止你改變的衛道士。從女主身上,我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那個一直在想改變卻遲遲邁不開腳步的自己。
也許是為了給悲情的色彩增添一些色彩,最後結尾導演用了一組溫暖的鏡頭,謝普聽到妻子的吐槽後,起身來到窗外,遠遠望向那女主曾經住過的房子,神情低落、略帶哽咽。中介夫婦,丈夫在聽到妻子喋喋不休後,默默關掉了自己的助聽器。仿佛在告訴大衆,家庭生活幸福與否如何定義?誰來定義?都是一地雞毛和适時的妥協。
在看文章或者看過此電影的朋友們,不知道你們看過後有什麼感想,歡迎留言探讨。(兔八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