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12 14:09:32

一、第一代電腦(1946—1958年) 第一代電腦的主要特點是采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因此,通常人們又稱第一代電腦為電子管電腦。用水銀延遲線或陰極射線管作主存儲器,用磁鼓作輔助儲存,采用紙帶、卡片、磁帶等進行輸入和輸出,用機器語言和彙編語言寫程序。這一代電腦主要用于軍事目的和科學研究。它體積龐大、笨重、耗電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維護困難。其主流機器為UNIVAC。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時至今日電腦的發展史)1

、第二代電腦(1959—1964年) 第二代電腦的硬件部分采用了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體積減小,但功能增強,這一代電腦又被人們稱為晶體管電腦。輔助存儲器采用了鐵氧磁芯和磁鼓、磁盤,開始用高級語言(FORTRAN、COBOL、ALCOL等)編寫程序,并出現了管理程序。該階段的電腦使輸入、輸出和運算可“同步”進行。電腦的應用已經從軍事領域和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它的體積減小、重量減輕、耗電量減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強。其主流機種為IBMT00系列。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時至今日電腦的發展史)2

、第三代電腦(1965—1970年) 第三代電腦的硬件部分使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體管,因此又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電腦。采用微程序技術和流水線技術提高了電腦的靈活性和運行速度;軟件方面管理程序已經發展為操作系統,并出現了診斷程序。這一時期的電腦主要用于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以及過程控制。由于元器件體積減小、功能增強,使得電腦的體積、重量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和可靠性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該階段的主流産品是IBM-svsteIn/360。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時至今日電腦的發展史)3

、第四代電腦(1967-1977) 第四代電腦的硬件部分采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采用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采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盤,并開始引入光盤。外部設備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軟件更加豐富,并出現了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行業已經發展成為現代新型的工業部門。電腦的體積、容量、功耗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可靠性等有了大幅度提高。微型電腦的出現,開始形成網絡。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時至今日電腦的發展史)4

五、第五代電腦(1981年左右-至今)

第五代計算機是把信息采集、存儲、處理、通信同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它能進行數值計算或處理一般的信息,主要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能夠幫助人們進行判斷、決策、開拓未知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人-機之間可以直接通過自然語言(聲音、文字)或圖形圖像交換信息。第五代計算機又稱新一代計算機。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時至今日電腦的發展史)5

六、第六代電腦(未來???)

第六代計算機,又稱為生物計算機,其主要原材料是借助生物工程技術(特别是蛋白質工程)生産的蛋白質分子,以它作為生物集成電路――生物芯片。在生物芯片中,信息以波的形式傳遞。當波沿着蛋白質分子鍊傳播時,會引起蛋白質分子鍊的單鍵、雙鍵結構順序的改變。它的功能模仿人的大腦判斷能力和适應能力,并具有可并行處理多種數據功能的神經網絡計算機。與以邏輯處理為主的第五代計算機不同,它本身可以判斷對象的性質與狀态,并能采取相應的行動,而且它可同時并行處理實時變化的大量數據,并引出結論。以往的信息處理系統隻能處理條理清晰、經絡分明的數據。而人的大腦活動具有能處理零碎、含糊不清信息的靈活性,第六代電子計算機将類似人腦的智慧和靈活性。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時至今日電腦的發展史)6

歡迎點贊 關注 留言交流

電腦的發展曆史圖(時至今日電腦的發展史)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