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個雞頭,個頭大,靈個!”68歲的芡農鈕忠男捧着一顆顆飽滿的芡實果苞,開心地說道,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芡實又名雞頭米,有“水中人參”的美譽,其中尤以蘇州南蕩芡實最為出名。近日,頭茬南蕩芡實進入成熟期,“雞頭米專業村”群力社區的外出種植戶們紛紛開蕩,抓緊搶收,将一顆顆晶瑩玉潤、清新香甜的雞頭米送上蘇城百姓的餐桌。
芡實遍芳塘 明珠截錦囊
清晨5點30分,晨曦初照,在太湖橫泾水田裡,青翠的芡實葉子層層疊疊,宛如一個個碧玉盤鋪滿水面,紫色芡實花和悠悠白鹭點綴其間,如畫風景令人心曠神怡。隻見芡農們穿着厚厚的防水褲,戴着長袖手套,跋涉在水深沒膝的田裡,熟練地用竹刀将發黃的老葉劃破,劃出一條走道,彎腰用手在長滿倒刺的葉片下摸出成熟果實苞,用竹刀割下後做上記号後一一裝進網袋。
動作看似簡單,卻是地道的技術活。一要找得準,芡農們都仿佛長着透視眼一般,一下子就能從巨型葉片下掏出成熟雞頭所在。二要下刀位置準,既取下“雞頭”又不能傷到果莖,且一定要用竹刀,使用金屬器易導緻芡實株死亡。芡農鈕忠男從少年時就随父輩開始種植芡實,至今已有50多個年頭。“周期也是有數的,不能超過6天時間。”他介紹說,南蕩芡實的采摘要嚴格遵循成熟周期進行,當下最好的采摘周期是“七日兩頭打”,成熟一批采收一批,這樣才能保證最佳口感。從7月底開采到10月上旬結束,一共可采11茬。
經過近5個小時的采摘,鈕忠男拖着幾大網袋的“雞頭”上岸了。“今天的收獲還不錯,差不多每袋三四十斤吧!”出水的“雞頭”必須當天就要剝成雞頭米。為此,他的女婿已經早早在田邊做好準備。當天是周末,全家男女老少都會加入剝雞頭米的行列。兩人載着水淋淋、沉甸甸的一車“雞頭”,馬不停蹄地駛向南蕩芡實加工交易市場。
香囊連錦破 玉指剝珠明
清晨七八點,位于群星二路東邊的南蕩芡實加工交易市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此處占地2萬平方米,共有901間芡實加工棚。不少淩晨摸黑去田裡采收完的芡農已經将一袋袋芡實果運回,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在加工棚開始加工。采上來的芡實果,根據果實的成熟程度,可分為雞黃、大旦、小花衣、剝胚、大響殼、老粒六個等級。如今,芡實加工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不少戶都配套使用上篩選機和剝殼機,但機械化操作隻适合加工芡實“剝胚”、“老粒”等,不适用于加工柔嫩多汁的芡實“大旦”和“小花衣”,手剝雞頭、現剝現賣仍有廣闊的市場。一方面,手剝雞頭米可保留米仁外一層淺黃色的衣,确保營養和口感;另一方面,食不厭精的蘇州人覺得手剝的雞頭米才有靈魂。
俗話說“十斤蓬剝五斤子,十斤子剝兩斤米”,手剝雞頭米的過程耗時耗力,首先須将采收時就做好記号需手工剝的“雞頭”一一打開,洗淨橙色雞頭籽外面那層黏黏的“衣”,然後開始剝出白色米狀的雞頭米。頭茬的雞頭米還很嫩,徒手亦能輕松剝開。待到後續雞頭米批量采收,就必須用上剝粒神器——“銅指甲”。一顆顆雞頭米被剝開後,再經過漂洗、裝袋、稱重、封口、速凍等加工流程才能最終走向市場。
軟溫新剝肉 饤饾初嘗醖
芡實具有益腎澀精、補脾止瀉的功效,民間更有“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說法,是不可多得的進補佳品。剛剝好的新鮮雞頭米,鮮嫩可口,軟糯香甜。雞頭米的吃法很多,最顯原味的吃法莫過于糖水雞頭米。鍋中水加冰糖煮開後把新鮮雞頭米放入鍋中,待到水再次沸騰即可起鍋,短短幾十秒足以喚起雞頭米的彈糯的口感,出鍋後撒上一小撮桂花,就是一碗原汁原味的桂花糖水雞頭米。此外,與藕、荸荠等食材同炒做成蘇幫名菜“荷塘月色”也是常見的吃法。吃一口,春華秋實在裡頭,荷塘月色在裡頭,江南風雅也在裡頭......
從清明育苗,立夏移栽,芒種定植,到立秋前後開始采收,群力種植戶們不違農時、不懼路遙、不辭辛苦,曆經4個多月披星戴月的辛勤耕耘終于喜獲豐收。對于世代種植芡實的群力人來說,這一顆顆“珍珠”裡不僅有着種植人的艱辛,剝米人的勞作,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薪火傳承。
今年,群力社區共有750餘戶種植芡實,種植面積達8000餘畝,預計産值可達8000萬元。連日來,為迎接即将到來的産銷旺季,群力社區進一步加強南蕩芡實加工交易市場安全和環境衛生管理,做好産銷服務工作;同時,社區黨員幹部和“紅管”志願者,下到田間地頭,開展現場核查工作,落實園區外出種養業補貼惠民政策。下一步,社區将繼續以“黨建 産業”為抓手,持續加大對芡實産業的扶持力度,全力強化品牌形象,拓寬營銷渠道,持續擦亮“南蕩芡實”這張金名片,促進富民增收。(蘇報融媒記者 董捷 通訊員 張曦 文/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