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面對期待已久的團圓飯,今年57歲的李阿姨卻萬般苦惱:“雖說沒有缺牙,但滿口牙卻一點勁都使不上!”為了好好吃飯,她一口氣拔了15顆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活到老,一嘴秃”的窘境在所難免嗎?
李阿姨平日裡隻能吃些軟爛的米飯和面條,牛肉咬不爛,蘋果啃不下。整排牙舌頭一舔就“搖搖欲墜”,前後左右都會晃,牙肉也開始萎縮,牙齒不僅顯得又細又長,還漸漸變成“大龅牙”。
“上排牙還有幾顆能用,這下排的15顆牙,實在是一顆都不能留了。”陳昌晖醫生說,李阿姨患的是慢性牙周病,從口腔全景片和CBCT上看,本該在牙頸部的牙槽骨,骨量大幅下降,已經水平地吸收到了根尖三分之一以下的位置,牙鄰面的間隙出現了一個個“黑三角”。
陳醫生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是一顆大樹底下沒有了泥土,樹隻是松松地放在土上并沒有紮根,風一吹就會倒。”這些病變的牙周,不僅使李阿姨咀嚼無力,還會形成紅腫的牙龈,積累牙結石和菌斑,加速牙槽骨的吸收,形成惡性循環。甚至李阿姨的“大龅牙”也是牙周病晚期牙列扇形外展的結果。
視頻制作:記者 陸麒雯
目前醫學上常用的有三種全口修複方法:一是最傳統的全口可摘義齒;二是逐漸興起的全口種植牙;三是利用尚存的兩顆以上牢固的牙根或牙冠,做成套筒冠或者磁性附着體,支撐整排的假牙。陳醫生指出,每種修複方式各有利弊,需綜合考慮患者骨量、健康狀态以及對修複要求的不同,制定修複方案。
陳醫生為李阿姨制定了一次性拔除下颌15顆病變牙,同時種植六顆種植體的方案。為了讓她不至于面對“一嘴秃”的窘境,還安排了口腔技師為她現場取模,當天下午就戴上了固定的臨時義齒。“不僅當天就戴上了牙,牙縫也小了,嘴也不秃了,看起來年輕了好多。”李阿姨不禁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牙周病日趨“年輕化”
愛牙應從娃娃抓起
根據聯合國“8020”計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牙齒保健目标是:80歲時至少有20顆牙齒能正常咀嚼。而中國80歲以上老人擁有20顆牙的人群數量不足四分之一,還多半帶有齲齒和牙周病。
陳昌晖醫生強調,牙周病其實并不隻是發于老年人,年輕人罹患的侵襲性牙周病發病更快,破壞力更大。已經有不少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發現自己的門牙和磨牙都松動了,來檢查時牙槽骨已經吸收了一大半。
今天(9月20日)是第33個全國愛牙日。陳昌晖醫生提醒,人體的消化系統就是從口腔開始的。牙齒可以把食物撕裂、磨碎。如果牙齒不好,很容易“囫囵吞棗”,加重胃的負擔。長時間如此就會出現咀嚼無力,導緻齲齒、牙周炎等病症,同時造成惡性循環。
每一顆乳牙都彌足珍貴,每一顆恒牙都無可替代。口腔專家呼籲:“讓我們擯棄年紀大了牙齒自然會掉下,乳牙不用治、反正會換等落後觀念。”
牙齒的保健,應該從出生後6個月長出第一顆牙開始。幼時關注乳牙健康,為恒牙更替打好基礎,青少年排除錯颌畸形,及時正畸,預防青春期牙龈炎。為了守護健康的伊始,終其一生都應該對牙周和牙體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來源 甯波晚報 記者 陸麒雯通訊員楊夢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