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為安”作為中國傳統殡葬禮俗的核心價值,其所追求的是為死者建立長期的身後安息之所,為後人提供祭祀的固定之地,由此墓地使用權承載着墓主對其權利“長期”、“穩定”、“有效”行使的願景。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國内目前的公墓使用年限隻有20年。
那麼如果子孫不續費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出現嗎?
生着的時候買不起房子,死了買不起墓地,這是當下網友的調侃。然而,在調侃的背後卻是國内公墓不斷上漲的價格。以北京為例,朝陽公墓、外僑公墓、福田公墓的價格分别為15.8萬、14.8萬、8.8萬。即使最便宜的永甯陵園,其價格也需要7800元起。
為什麼國内公墓的價格會如此之高呢?
公墓建造者獲得土地的方式,主要有政府劃撥、聯營與競買三種形式。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多以政府劃撥和聯營方式為主,近些年來,聯營方式逐漸消弭,依靠政府劃撥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方式繼續存在。在土地财政與土地資本化的發展趨勢的雙重影響下,公開的“招拍挂”出讓方式勢頭強勁,成為公墓建造者取得土地使用權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政策法規滞後,缺乏相關規定,出讓取得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按居住用地進行出讓,有的按工業用地出讓,有的抓住“經營性”。而按商業用地進行出讓,以便按照商業用地标準執行公墓用地的基準地價和土地出讓金,獲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混亂的土地取得方式使得公墓前期的土地成本不盡相同,是墓地價格飛漲的因素之一。
同時根據經濟學原理來看,在市場條件下,供求機制影響資源的分配,而供求則受價格波動的影響,如此,價格的變化間接調控了資源的流向,通過引導資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來達成合理的資源配置。墓地作為土地利用的一種形式,某種程度上亦是一種土地資源,将其納入到市場機制中無可厚非。
但是與舊時的土葬墓地不同,當下的墓地主要以水泥等合成化工材料為原材料,更加堅固,加之當今的公墓多以成片的墓葬群形式出現,很難進行自然更替。
墓地因此成為了一種非可再生資源。
但現實情況是,國内的老齡化人口高峰已經來臨,未來對墓地的需求将會進一步增高,這自然會拉高墓地價格的上漲。
目前國内公墓的使用年限為20年,若超過這個年限的話,公墓的管理人員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其一,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到墓主人子孫進行續費。
比如說,公墓的管理人員會在公墓到期前的3到4個月聯系墓主人的子孫,若還是無法聯系到的話,他們将會實地走訪墓主人此前登記的居住信息,上門通知墓主人子孫進行續費。
當然,由于各地的公墓等級不同、地段不同,後續國内的通脹走勢也不确定,其續費價格自然也會不同。但據知情人士透露,一般公墓方要求墓主人續費的年限至少在5年以上。
其二,即使通過多種方式仍無法聯系到墓主人子孫的,并且他們仍然堅持不續費的話,此時他們将會通過多種方式将這些信息公布出去,并且将這個墓地視為無人認領的墓,後續自然是由他們進行處置。具體如何處置,大家一猜便知。此後,他們會将這個墓地進行二次售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很多人會覺得這種方式過于殘忍,甚至有網友說這是死了也不得安甯啊。
但我們反過來思考一個問題,公墓的日常管理和運營、人員工資等方面,全部都需要成本。若我們把公墓看成是一個“公司”的話,對于他們的這種做法,也就不能理解了。
從以上分析來看,如今公墓的發展實則是一種畸形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國内公墓的價格不斷上漲,這對很多普通人來說已經構成了一筆沉重的負擔。甚至有網友說,年輕人的時候在給房子打工,老了在給墓地在打工。
由于當前公墓的使用年限為20年,到期後也必須要由墓主人子孫進行續費。最後筆者想問下大家,各位對當前公墓現狀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内溝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