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國消滅韓國,正式開始了秦滅六國之戰。在10年時間内,秦國陸續消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從而一統天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這也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秦朝建立的過程中,王翦、王贲、李信、蒙恬等名将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秦朝建立後,王翦和王贲逐漸退隐,蒙恬則在公元前210年,也即秦始皇嬴政去世後被秦二世胡亥賜死。在此基礎上,秦朝末年也出現了武将匮乏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章邯臨危受命,逐漸成為秦朝最後一員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章邯受命率骊山刑徒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又陸續攻滅起義軍田臧等部于荥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如果讓章邯繼續勝利下去的話,秦朝很可能不會在公元前207年走向滅亡。對于章邯來說,最終在巨鹿之戰中敗給了項羽,又在秦朝滅亡後敗給了劉邦。那麼,問題來了,章邯作為秦王朝最後的名将,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一
首先,在秦始皇嬴政在位時,章邯的官職是少府,這主要負責皇宮内部的事務。因此,非常明顯的是,章邯原本不是一位武将,更沒有像王離、蒙恬一樣出自武将家族。但是,章邯最後的表現,卻無愧于一位名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突然病逝。在其去世後,趙高和李斯合謀,賜死了公子扶蘇和蒙恬将軍,扶持秦二世胡亥即位。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殺戮大臣,假借罪名互相株連。而這,自然導緻秦朝人才匮乏和凋零,從而無力平叛之後風起雲湧的起義。衆所周知,在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而山東六國的後人,更是紛紛起兵,以此響應陳勝。武臣趙歇自封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劉邦在沛縣起義,項梁(項羽的叔父)在會稽起兵。各路人馬以讨伐秦朝為名,相互聯合起來向秦朝朝廷進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陳勝派遣的周文等将領到達戲水,有幾十萬大軍。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秦二世胡亥非常驚慌。雖然秦朝兵力衆多,但是,秦朝的主力還是在邊境地區,比如在上郡等地,蒙恬就曾執掌數十萬大軍。在蒙恬被殺後,這數十萬大軍被王翦的孫子王離所掌握。不過,上郡到秦朝都城鹹陽,顯然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二
在此基礎上,秦二世胡亥就問大臣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對此,少府章邯說:“骊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們,發給兵器,讓他們出擊盜賊。”在章邯的建議下,秦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為将領,受命率骊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前漢紀》記載有七十萬)迎擊楚軍。雖然各地的起義軍,并不是訓練有素的大軍。但是,就章邯來說,麾下的骊山刑徒,同樣可以稱之為烏合之衆。因此,這場戰役能否獲勝,章邯的指揮才能将起到重要的影響。
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章邯大敗周文,周文出關,逃至曹陽,章邯追至,擊破曹陽。周文再次敗走渑池,10餘日後,章邯進擊渑池,大破周文,周文自刎。打敗了周文,章邯又向荥陽(今河南省荥陽東北)進發。在此之後,章邯再破齊楚之聯軍,先敗後勝,擊破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從這一角度來看,章邯不僅拯救了秦王朝,避免周文大軍攻破鹹陽結果的發生,還重創了各地的起義大軍。如果勢頭按照這一趨勢發展的話,章邯完全有機會撲滅秦朝末年的起義,延長秦朝的存在時間。
三
但是,既生瑜,何生亮,章邯最終還是遇到了更勝一籌的項羽,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章邯打垮了項梁的大軍後,他認為楚地的餘衆不用擔心了,就渡過黃河,北進攻打趙地,大破趙軍。這個時候,趙歇為趙王,陳餘為将,張耳為相,都跑進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圍攻巨鹿。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趙國和楚國,無疑是抵抗秦國最激烈的兩個諸侯國了。等到秦朝末年,山東六國複國之後,楚國和趙國,同樣是秦朝的心腹大患。所以,在除掉項梁之後,章邯下一步就将矛頭對準了趙國。如果楚國和趙國都被消滅的話,秦朝和起義大軍之間的形勢将會被扭轉。
不過,在之後巨鹿之戰中,秦軍被項羽擊敗,秦軍退卻,王翦之子王離被項羽斬殺。章邯退至棘原駐紮,項羽駐紮在漳水南岸,兩軍相持,沒有交戰。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項羽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但是,項羽主要消滅的是王離率領的20萬大軍。對于章邯來說,還擁有繼續和項羽作戰的實力。
到了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天,趙高做了丞相。趙高權傾朝野,陷害忠良。因秦軍的退卻,秦二世胡亥派人責備章邯。正是在趙高和秦二世胡亥的壓力之下,章邯選擇歸降了項羽。不久之後,趙高殺死了二世胡亥,立子嬰做秦王。《史記》記載,趙高被子嬰所殺。在這場内亂之後,本就千瘡百孔的秦朝,隻能無奈接受被滅亡的結局了。
四
最後,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後,項羽三分秦地,封立3個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号稱三秦。其中,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稱王于鹹陽以西,建都廢丘(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章邯擊殺了項梁,但是,項羽對待章邯,還是做到了不計前嫌,甚至将其封為一方諸侯,這自然可以稱之為厚待了。而這,無疑是章邯對劉邦甯死不降的重要原因。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用韓信的計策,從古道回軍,襲擊雍王章邯,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這場戰役中,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結果兵敗。章邯在好畤縣(治所在今陝西乾縣東)停下與漢軍交戰,又被漢軍打敗,退保廢丘。劉邦随即平定了雍地,向東到達鹹陽,率軍圍困雍王于廢丘。劉邦久攻廢丘不下,至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從而無愧于項羽了。
對于章邯來說,完全可以歸降于劉邦。畢竟,對于劉邦來說,也需要籠絡這些諸侯,以此孤立項羽。不過,章邯很可能是因為感念項羽的恩情,所以甯願自刎,都沒有歸降劉邦。對此,後人評價道:“高祖自漢中東出,司馬欣、董翳望風稽颡,獨章邯堅守廢丘,逾年不下。至于澆水灌之然後破,此豈脆敵哉!惜其不知所事,身名俱滅,嚴尤之于王莽,道覆之于盧循,皆一律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