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注釋】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⑵獨憐:唯獨喜歡。幽草:幽谷裡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樹:枝葉茂密的樹。深,《才調集》作“遠”。樹,《全唐詩》注“有本作‘處’”。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橫:指随意漂浮。
【譯文】
我喜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黃莺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
春潮夾帶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無人的小船橫向江心。
【賞析】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出藝術境界可以劃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按照王先生的标準,韋應物這首詩刻畫出了“無我之境”。瞧,在春天傍晚的野外,澗邊青草叢叢,随意生長,樹冠枝葉茂密,有黃鹂清脆的鳴叫聲從枝葉中傳出,隻聞其聲,不見其處。一陣雨過後,澗中水勢上漲,水流湍急。渡口一隻空空如也的渡船橫在岸邊,既沒有擺渡人,也沒有要渡河的行人。這首詩中沒有人,隻有充滿野趣的大自然。
不過“無我之境”其實并非真的無我隻是讓“我”隐藏起來,藏到詩的更深處。而且不論怎樣隐藏,總會露出痕迹。這首詩開頭的第一個詞“獨憐”,便讓“我”若隐若現地顯露出來了。“獨憐”即偏偏喜愛,原來這看似無人的世界,詩人一直站在旁邊,眼中帶着欣喜。
王國維先生又說:“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誠然,這首《滁州西澗》,真是優美極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