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欣(廣西大學)
9月19日,河南許昌,一小學老師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作文寫“栓 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詞,相關視頻随後登上熱搜,引發網友讨論。(9月21日 上觀新聞)
自千禧年間互聯網普及以來,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流行不同的網絡熱梗。“栓Q”“芭比Q了”“我不李姐”“我真的會謝”……最近,這些網絡熱梗成了視頻彈幕和社交平台中的“常客”,年輕人用這些梗造句、抖包袱,玩梗玩得不亦樂乎。然而,就像此前“絕絕子”“yyds”等詞彙備受争議一樣,如今,也有不少網友對這些無厘頭齊飛的網絡熱詞提出質疑。“栓Q”一詞的發明人——“Teacher Liu(劉濤老師)”就受到了一些批評,有人指責其“故意在短視頻平台傳播不标準口語,帶壞了年輕人和小朋友”,也有人說他是“抓住了大衆審醜這個流量密碼”,但也有網友表示,在适當的場合使用網絡熱梗能活躍氣氛,能審時度勢就行。
但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數量超過2億人,網絡普及率高達95%,低齡化趨勢更加明顯。未成年網民數量的與日俱增,他們也不可避免地被迫卷入網絡熱梗的風潮之中。當未成年口中頻頻說出一些網絡熱梗,當調侃玩樂的熱梗被學生寫進作業裡時,我們不得不思考:網絡熱梗在帶給網民愉悅放松的同時,又給未成年網民帶來了什麼?
目前,青少年網民主要是使用短視頻軟件來消遣娛樂,短、頻、快的視頻加上洗腦的音樂伴奏,一遍又一遍占據着大腦記憶,使得他們在某些時候會不由自主地使用網絡熱詞來表達自身感受。我們要清楚,成年人具有獨立的思考判别能力,能夠自覺且有選擇性地接收網絡上大量紛繁複雜的信息。而未成年人價值觀尚未成熟,他們對互聯網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難免會不明所以地被花花的網絡世界“牽着鼻子走”,無法判别信息好壞以及如何正确對待使用網絡熱梗。
針對網絡熱梗的濫用,糾其對策,還需家長,學校和社會三方共同合力應對。首先,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是首要的,家長需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示範:勤閱讀,主動減少電子産品的使用時間;其次,學校要正确引導學生對待互聯網新興事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能力;最後,軟件開發公司需不斷優化未成年防沉迷系統,在技術層面上減少未成年使用手機時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