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宋代是我國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兩個朝代,分别由于篡權、戰争的原因,被隔斷成兩半,即西漢和東漢,北宋和南宋。而作為挽江山社稷于既倒、續祖宗血脈于将斷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兩者同為中興之主,為何一個廟号稱“世祖”,而一個廟号則叫“高宗”?
廟号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祭祀時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廟号制度最早設立于商代,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追上廟号,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另外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準,給予祖或宗的稱号。
先說漢光武帝的廟号,據《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第二》:“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後曰皇太後。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廟曰世祖。”史書關于光武帝廟号的記載就隻有短短的這一句話,由此推知,将光武帝的廟号議定為“世祖”,是禮官一緻認可的。且從光武帝的曆史功績來看,“世祖” 這個廟号,他當之無愧。
按照嚴格的昭穆制度,一個王朝隻能有一個“祖”,也就是“太祖”(或稱“高祖”),也就是王朝的開國皇帝。但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一個王朝存在中斷重建(如西漢、東漢),或者最初建國的君主和最終統一王朝全部疆域的君主不是同一個人(如元朝的鐵木真和忽必烈、如清朝的努爾哈赤和福臨),在此情形下,重建王朝的君主和最終完成王朝統一的君主也有資格稱“祖”,而為了區别于前面已經有的“太祖”,所以就稱之為“世祖”。光武帝雖然不是漢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卻開辟了漢王朝的一個全新曆史時期——東漢。光武帝身為漢室後裔,從王莽篡漢後的天下大亂中重建漢室江山,使得大漢王朝中斷了15年後得以恢複,并往後延續了近200年,因此得享“世祖”廟号,可謂名至實歸。
而宋高宗趙構的廟号在當初議定時就有頗多争議,據宋代史學家李心傳所撰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二中的“光堯(宋高宗趙構的尊号)廟号議”條記載,大臣們議高宗趙構的廟号有“世祖”、“聖宗”、“堯宗”、“藝宗”、“大宗、“成宗”、“烈宗”等多個方案,大家争持不下。後來,由禮官顔師魯、黃黻、倪思、張體仁、沈鑒等提出的“高宗”方案,得到了禮部和太常寺的附議:“本朝開基中興皆在商丘國号大宋則今拟廟号獨取乎商之高宗實為有證。”最終,宋孝宗下诏,将大行太上皇趙構的廟号定為“高宗”。
至于宋高宗為何不能效仿漢光武帝用“世祖”這一廟号?起初在讨論宋高宗趙構的廟号時,大臣洪邁(《容齋随筆》的作者)就想要為他上“世祖”這一高規格廟号,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但卻遭到了禮官顔師魯、尤袤、鄭僑的極力反對。對此,《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做了詳細記載,該書甲集卷二中的“太廟景靈宮天章閣欽先殿諸陵上宮祀式”條記載:“光堯(趙構的尊号)之崩,诏從官議廟号,洪景盧(即洪邁)内翰請稱‘世祖’,從官多同之。禮官顔師魯、尤袤、鄭僑奏疏曰:‘臣等切惟宗廟之制,祖有功而宗有德……今議者不過以光武為比,太上皇帝中興大業,雖與光武同。然漢自髙祖至于平帝,國統中絶。光武以長沙王之後,起布衣之中,不與哀平相為繼承,其稱祖無嫌一也……若更為廟如東漢,則于國朝之制豈容違戾。質之典禮則不合,驗之人情則不順。夫昭穆尊卑之序,所以闗綱常、系事體者甚大,豈易輕變。”
在這份奏疏中,禮官顔師魯、尤袤、鄭僑闡述了不能效仿漢光武帝用“世祖”這一廟号的兩大理由:
一是有功為祖,有德為宗。給先帝定廟号要遵從千百年來“祖有功,宗有德”的規矩,隻有太祖皇帝以武功定天下才有資格稱“祖”,之後的皇帝都是以德守江山,所以都應該是“宗”,而先皇也是繼承太祖江山中的一員,自然不應該再稱“祖”。
二是子為祖而父為宗,失昭穆之序。太上皇乃宋徽宗的兒子,而且将來徽宗皇帝和太上皇是要一起被供奉在太廟中的,“子為祖而父為宗,失昭穆之序”。另外,太上皇和漢光武帝有着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别,同樣也是在于太上皇是徽宗皇帝的兒子,而光武帝則是漢皇室的末屬,并且是以布衣的身份打下來的江山,他與漢哀帝、漢平帝完全沒有繼承關系,因此在評廟号時自然也沒有什麼忌諱。
最後,顔師魯、尤袤、鄭僑等人引經據典,說明太上皇最适合的廟号是“高宗”——中興之主稱“高宗”古已有之,最好的例子就是“商高宗”了,商高宗武丁正是中興殷商的明君,作為商朝的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在商王小乙之後複興商朝還開創了“武丁盛世”,這與太上皇生前的作為非常相似。而更加巧合的是,大宋從太祖開國到太上皇中興,所在的地方都是商丘,而商丘又曾經是商朝的都城,所以太上皇稱“高宗”完全就是冥冥中注定的。
宋高宗書法作品
宋高宗書法作品
宋高宗詞作
(參考書目:《後漢書》(南朝宋範晔撰)、《宋史》(元脫脫和阿魯圖修撰)、《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宋李心傳撰)、《續資治通鑒》(清畢沅撰)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