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領着孩子一起複習唐詩時,孩子和我因為幾個發音争論得不可開交。
最後不得不借助字典。
查完字典,我徹底懵了。
有些唐詩的讀法,已經悄悄改了。比如: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我清楚地記得,上面這兩句千古名句中“石徑斜xiá”和“一騎jì紅塵”,怎麼就改成了 “斜xié”和“騎qí”呢?
沒當爹媽的,頂多笑笑自己當初上了個假學;當了爹媽的,是不是還有點自責?
剛剛還拍桌子瞪眼睛,責怪孩子上課沒好好聽講,千古名句的讀音就能搞錯!現在知道錯怪了孩子,你給孩子正過的音裡全都是淚啊!今後是不是不敢再教孩子讀音了?
查字典後就會發現,許多家長那個年代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那時候經常糾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當爹媽的,如果要輔導孩子語文,就要與時俱進,用最新版新華字典傍身,不能一味堅持舊的。
因為,那些用家長兒時血淚教訓換來的“正确讀音”,現在可能是錯的。
這些易錯字讀音,已經悄悄改拼音了!
為何字詞的讀音會不斷變化呢?
南開大學語言學教授馬慶株對字音的不斷變化是這麼解釋的。
他表示,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随着社會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會出現變化。
就比如說“确鑿”的“鑿(záo)”字原本念“鑿(zuò )”,但由于長久大家都這樣“錯誤”發言,讀着讀着就成了“對的”。
進行普通話審音也是為了适應大衆的需要。
他進一步解釋,為了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日益發展與需求,語言文字也要相對地做出适應與調整。
不過馬慶株也表示,漢字語音的調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應該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荀子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不宜。”
語言也是同理,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根據約定俗成做出的改變,似乎更方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這些年已經悄悄改變了的漢字讀音
先别顧着蒙圈和議論,且先看看那些被大家發現修改了的讀音的字。
發現了多少,先提醒多少吧。
“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其實讀“shuō”。
“說服”的漢語拼音注音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第 6 版 )的條目(第 1225 頁)
鐵騎(tiě jì)是古代發音。“騎”字在類似動詞詞義時讀 qí ,比如騎兵。其他的類似名詞詞義的全部都讀 jì。輕騎,車騎,骠騎。
不過,現代全部都讀 qí,jì 音已經取消了。
新版新華字典這個字就隻有 qí 一個讀音。(舊讀“j씓jí”,2005 年起,統一廢“j씓jí”讀“qí”,詳見《新華字典》第 11 版)
唯(wěi)唯(wěi)諾諾改為唯(wéi)唯(wéi)諾諾。
靡(統讀mí):“靡靡之音”一詞中曾經讀作mǐ。
箪食壺漿,《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注音 dān sì hú jiāng ,第 6 版注音 dān shí hú jiāng。
道别的時候經常說“拜拜”(bái bái)。“拜”,《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注音 bài,第 6 版增加注音 bái。
确鑿(què záo),原讀音:确鑿(zuò)。後因從俗改為:确鑿(záo)
“甯”做姓氏時讀陽平(二聲)
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對這個字的讀音争議進行了權威的解釋,詞典相關“甯”字的第5條注釋表明,這個字在當作姓氏使用時,隻有唯一的讀音(níng),即第二聲發音。
“呆闆”本來讀 ái bǎn,但是後來為了尊重大衆的習慣,所以從 1987 年開始,這個詞的讀音更改為 dāi bǎn。
此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從,統讀 cóng,取消 cōng(從容);
脊,統讀 jǐ,取消 jí(脊梁);
績,統讀 jì,取消 jī(成績);
拎,統讀 līn,取消 līng(拎東西);
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讀 zuō,其他場合都讀 zuò,即取消 zuó(作料)和部分詞語中的 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當年好容易被語文老師糾正過的讀音,如今全成為“錯誤”的了?
讀音年年都有變更,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這兩個重要工具,再把教育部公布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作為參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