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州四人醫口腔科接診了一位學生病人,他每次張口耳朵前側就有疼痛感,還有“嘎哒”一聲響,醫生診斷其得了颞颌關節紊亂綜合征。專家提醒,每到考試季,這類病人就會多起來,因為它和情緒緊張有很大關系,需要口腔科和心理科聯合治療。
小應(化名)今年上高三, 平時學習很用功,很快将迎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試,他不敢懈怠,在校能多做幾題就不會站起身出去溜達溜達,回家了能多看會兒書就不願意早睡覺,每天都要到淩晨才能入睡。久而久之,連父母都明顯察覺到他的緊張和壓力。
一周前,小應吃飯時就開始皺着眉頭,嘴巴張得小小的,每吃一口飯就會用手摸摸耳朵。父母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小應每次張口時,耳朵周圍就有疼痛感,自己經常能聽到“嘎哒”一聲響。
疼痛讓小應異常焦躁,家長擔心孩子生了病,趕緊帶着他來到泰州四人醫耳鼻咽喉科就診。醫生查看了小應的耳部,并未發現異常。仔細詢問病情後,發現小應其實是耳朵前側有痛感,也就是控制下颌骨活動的關節出了問題導緻疼痛,于是建議他們到口腔科就診。
口腔科主任劉晨嘗試着讓小應做了張口的動作,明确了疼痛部位是外耳道前方的耳屏前關節窩,由于關節窩内有炎症,産生了脹痛感。由此可以确診小應是患了颞颌關節紊亂綜合征。
“其實小應不是個例,每年5月下旬到6月初,考試臨近的時候,都有中考生、高考生到我這裡來看颞颌關節紊亂。”劉晨說,他個人每周接診的颞颌關節紊亂患者有七八人,這段時間學生占的比例增加,超過了一半。
颞颌關節紊亂發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類和緊張焦慮的情緒有很大關系。劉晨說,小應是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學生,平時可能就有些影響到颞颌關節的小動作,比如咬鉛筆、咬指甲、咬嘴唇等,失眠或者睡姿不好,這些都會導緻颞颌關節的問題。等到真的嘴巴張不開了,患者對疼痛特别敏感,又會特别焦慮,可能還會硬去活動下颌骨,想讓關節早點好起來,其實反而會加劇病情。
情緒緊張是主要緻病因素
颞颌關節紊亂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首先是社會心理因素,患者常伴有情緒焦慮、易怒、失眠等精神問題;其次是牙合因素,患者檢查常有咬合幹擾、牙齒過度磨損、磨牙缺失過多等問題;第三是創傷因素,如遭受外力撞擊、突咬硬物等急性創傷,還有經常夜間磨牙以及單側咀嚼。
考生容易發生颞颌關節紊亂,最大的因素是情緒緊張。“而且,情緒越緊張,發病後的症狀越嚴重,也就越不容易治好。”劉晨說,比較放松的人,即使出現早期症狀,比如關節彈響、輕微酸痛等,自己可能都不會注意到,也不會因此刻意活動嘴巴,這樣,關節是放松的,可能過兩個月自己就好了。
據了解,得了颞颌關節紊亂,治療周期比較長,一般先做保守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配合理療。針對快要中高考的學生,必要時還會采取止疼治療,控制疼痛感,不影響學生複習備考。如果這樣治療3-6個月後還是無效,那麼隻能去口腔外科進行手術治療了。
最重要的應該是接受心理輔導,劉晨說,讓考生能自我放松, 注意适當鍛煉,飲食均衡,自己多鼓勵自己,給自己信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