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子”是鳴蟲葫蘆的專用術語,指的是葫蘆成熟後内腔幹枯萎縮的果瓤。大概是因為所處位置在葫蘆内部的原因,人們給這層果瓤起了一個好記的名字——裡子。葫蘆進蟲後,與鳴蟲發生實際接觸最多的就是裡子,所以如何處理裡子,就關系到鳴蟲與葫蘆二者之間能否和諧并存甚至發生化學反應的重要因素。
“裡子”的基本特征是顔色發白,蓬松而有彈性。但葫蘆類型不同,裡子的性狀也會表現出相應差别,大緻有緞子裡、棉花裡、葦箔裡子(或稱鐵皮裡子)、疙瘩裡子等四類。(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裡子的差異是由于葫蘆采摘時間不同造成的,葫蘆剛成熟但還為老熟時采摘下架,此時得到的裡子是緞子裡,過早采摘則是棉花裡,過晚采摘則是鐵裡。)
這四類裡子中,最有名的當屬“緞子裡”,這種裡子外觀雪白透亮有光澤,觸感光滑柔軟且韌性十足,靠近以後則能聞到淡淡的葫蘆清香。(但千萬不要放在嘴裡“品嘗”,因為太苦了!)葫蘆長出“緞子裡”,大概率品相是不差的,否則人們也不會用“瓷皮、糠胎、緞子裡”來作為鳴蟲葫蘆的評判标準了。而“棉花裡”在裡子中最為常見,它的形狀結構、外觀顔色都與棉絮類似。
如果将鳴蟲葫蘆比作一個聲效系統,裡子在其中能起到吸附雜音、産生共鳴的作用,實際用途不容小觑。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葫蘆内裡子過多、過厚,不僅會吸音影響出音效果,還有可能成為蛀蟲繁殖活動的“溫床”與三伏天裡的“幹燥劑”,從而大大提高葫蘆被蟲蛀或因潮濕導緻花皮的風險。所以,鳴蟲葫蘆在使用前,一定要去除多餘的裡子。
“貼裡子”是最為簡單有效的裡子處理方式,總結起來就四個字——先刮後壓。首先,視裡子薄厚,用長柄小勺刮除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厚度的裡子。(黑白蟲葫蘆底部裡子可适當留厚一些,避免養蟲過程中由于涮水造成陰底。)接下來,将熱毛巾用力塞進葫蘆内,用力旋轉1-2分鐘,然後用力按壓着旋轉取出毛巾。最後,将葫蘆置于陰涼通風處晾幹。
為了更好防止蛀蟲,保護鳴蟲葫蘆品質,還有人開發出“漿裡子”的做法,通俗的說法就是用幾味中藥熬制出的中藥湯涮裡子,目的也是為了防止蛀蟲的啃噬。漿裡子常用的材料包括兒茶、白芨與石榴皮。
熬藥時可以先熬兒茶和石榴皮,注意使用小火慢熬,或者可以隔天反複熬煮。熬好前再加入白芨,白芨主要起增稠的作用。(熬藥之前先把白芨浸泡20分鐘。)藥湯熬好後自然晾涼,涮葫蘆時倒入藥液,搖勻後倒出,然後陰幹即可。涮裡子不可用熱湯,否則葫蘆容易花皮。
不管是“貼子裡”還是“漿裡子”,最根本的目的還是阻止蛀蟲啃噬葫蘆,讓鳴蟲葫蘆有更長的使用壽命。另外,即便貼過或漿過裡子的葫蘆,不用的時候也要在通風的地方倒扣放置,這樣便于發現蟲蛀迹象,因為葫蘆如果被蛀蟲栖息,倒扣着會有蛀蟲噬咬後的類似鋸末狀的物質落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