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0:25:24

1329年四月,關中地區遭遇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餓災民們被迫易子相食。朝廷派遣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負責辦理赈災事宜。

張養浩字希孟,号雲莊,山東濟南人,元朝的散曲大家。他為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在陝西赈災時,他親眼目睹了災民困苦萬分,難以周濟,張養浩感慨歎喟,不禁為之而痛哭。他散盡自己的家财,盡心盡力去救災。不久,他因過分操勞而以身殉職,享年六十一歲。

赈災途中,在經過兵家要地潼關的時候,張養浩撫今追昔,由曆代王朝的興衰想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苦難,寫出了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關懷古》,他深刻的總結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子的最後一句,道出了曆史的真實面目,無論王朝是興是衰,都是老百姓最苦。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1

對于老百姓遭受的苦難,一些正直的詩人看在眼裡,痛在心上,付之筆端:

詩聖杜甫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裡悲憤地控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詩仙李白在《丁都戶歌》裡,記錄了纖夫之苦: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詩魔白居易在《賣炭翁》裡描繪了一位可憐的老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2

這樣的詩人還有很多,這樣的詩句也有很多。為了方便好友們閱讀,筆者精心選取了李約、聶夷中、梅堯臣、範仲淹等十二位著名詩人的十二首古詩,真實地反映了古代的農夫、田家、陶者、漁者、蠶婦等普通老百姓的苦難,抒發了詩人們悲天憫人的憫農情懷。

今年的氣候異常極端,我國大部分地區遭受了持續的高溫、幹旱,昨天四川又一次發生了6.8級的地震,已造成65人遇難、超過200人受傷,再加上連續三年的疫情,這些災害給我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謹以此文為我國人民祈福!四川雄起!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3

我是行健不息,一個古典文化的愛好者、傳播者,請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古典文化的海洋裡自由翺翔!

一、《觀祈雨》

唐: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4

春旱無雨,“桑條無葉”,養蠶業被毀了;“土生煙”,種植業也毀了。老百姓難以維生,他們焦急萬分,來到龍王廟前,箫管奏鳴,虔誠地祈禱龍王降雨。

有幾處豪宅也在品味管弦,欣賞歌舞,在這時候,達官貴人們卻是擔心下雨陰天,管弦受潮,聲音啞咽。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5

這首憫農詩,李約通過對久旱無雨時兩個階層、兩種不同生活的鮮明對比,揭露了當時的階級對立和貧富差距的懸殊。反映了作者對豪門荒淫生活的無比憤慨以及對農民苦難生活的深切同情。

李約,字在博,自号“蕭齋”。他出身于唐朝的皇室宗室,是鄭王李元懿的玄孫,宰相李勉的兒子。李約出身豪門貴族,卻有這樣憫農的思想,實屬不易!

二、詠田家 / 傷田家

唐 :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绮羅筵,隻照逃亡屋。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6

二月,蠶兒剛剛出子,新絲就已成為抵債之物;五月,秧苗還在地裡,又早早地賣掉了一年的新谷。這是用刀挖掉心頭的好肉,無奈地來補眼前的爛瘡啊。

我希望君王的一顆仁心,能夠變成一支光明的蠟燭。不要再去照亮那穿着绫羅綢緞的富貴人家的筵席,隻要來照看這無衣無食的災民的空茅屋。

這首詩語言質樸通俗,感情真誠動人,聶夷中用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鮮明的對比,真實地再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他對廣大貧苦農民的深切關懷與同情。

聶夷中還有一首憫農詩,也非常有名:《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劚(音:zhú)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三、《農家》

唐:顔仁郁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将謂田中谷自生。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7

半夜裡就喊起孩子們,趁着天剛破曉,趕緊到田裡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着犁在田裡艱難地耕田。一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竟然說田裡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這首詩的前兩句刻畫了農民生活的艱辛,後兩句批判了那些五谷不分、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謀生艱難、耽于吃喝玩樂的“時人”,表達了顔仁郁對農民深深的同情。

四、《橡媪歎》

唐: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

伛偻黃發媪,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複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

如何一石餘,隻作五鬥量!

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

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橡實诳饑腸。

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

籲嗟逢橡媪,不覺淚沾裳。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8

全詩可分三段:前八句為第一段,描寫了老農婦拾橡子的艱辛及用途;中十四句為第二段,老農婦自述被逼拾橡子的具體原因,盡管她家田間稻子喜獲豐收,可是由于貪官污吏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地敲詐勒索,這些米都歸了官倉,自己家隻能以橡子充做三冬糧;後四句為第三段,寫皮日休耳聞目睹這黑暗現實後,内心的憤慨和對老農婦的同情。

著名詩人皮日休通過描寫一個老農婦因辛勤生産的糧米被官府搜刮盤剝殆盡,隻好靠拾橡子聊充饑腸的悲慘遭遇,深刻揭露官租之重和官吏之貪,寄予了對下層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這首憫農詩也成為皮日休的代表作之一。

五、《農父》

唐 : 張碧

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

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抛妻子。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9

每天星星還沒有墜落,就去田間辛苦勞動,待到莊稼豐收在望的時候,全家是多麼高興呀!可是到頭來,豐收所得将會全被官家剝削去,家中無法生活,不知哪一天就會把自己的妻子兒女賣掉呢!

這首詩刻畫了一位披星戴月、早出晚歸、辛勤勞動的農父,收拾莊稼“壟畝豐盈”,給全家帶來的歡喜。即使這樣豐收,最終“禾黍”歸屬他人,落得賣妻鬻子的結局。

唐朝詩人張碧把封建社會官府和地主莊園殘酷盤剝、壓迫農民的慘狀,作了深刻的揭露,表現了張碧對于勞動人民的體諒之情。

六、《陶者》

宋: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10

燒瓦工人把門前的土都挖光了,可是,自家的屋頂上卻沒有一片瓦。那些富貴人家,他們的十指連泥也不碰一下,卻住在鋪滿瓦片的高樓大廈。

宋朝著名詩人梅堯臣采用直白對比的方式描寫陶者,前二句以陶者“陶盡門前土”與“屋上無片瓦”相對比,付出之多,所得之少,人間之不公盡在其中。後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與“鱗鱗居大廈”對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間之不公可想而知。

這首詩反映了社會的現實和民生的疾苦,道出了人世間的不公平,表達了梅堯臣對世間勞動人民的同情。

七、《蜂》

唐:羅隐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11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山峰,無限美好的風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不辭勞苦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是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作為"十上不第"的詩人,羅隐對社會黑暗現狀有着清醒的認識,他寫下了許多詠物諷喻詩。這首詩就是有名的一首,羅隐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比喻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實,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

八、《再經胡城縣》

唐:杜荀鶴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绂,便是生靈血染成。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12

去年曾經路過胡城的縣城,城裡的百姓無人不喊冤聲。今年再經過胡城的縣城,發現縣官已升官穿起了紅袍,原來,這紅袍是用老百姓的鮮血來染成。

杜荀鶴是安徽池州人,他兩次路過胡城縣,把這兩次的見聞做了巧妙的構思,寫進了詩中。羅隐以這兩次的見聞構成鮮明的對比,對這位紅得發紫的“父母官”進行公開的鞭撻,指責了朝廷的忠奸不分、用人不當,展現了杜荀鶴為民鳴冤請命的精神和過人的膽識。

九、《.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绮者,不是養蠶人。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13

一位蠶婦昨天進城裡的市場賣掉了蠶絲,回來的時候眼淚沾濕了汗巾。那些身上穿着绫羅綢緞的人,沒有一個是養蠶的人。

張俞通過以養蠶為業的農婦進入城裡賣絲的所見所感,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平凡和悲苦,對不平等的社會發出了憤怒的控訴,彰顯了張俞對普通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

十、《憫農》

宋:楊萬裡

稻雲不雨不多黃,荞麥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14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荞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絕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饑挨餓過日子,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挨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這首詩用層層疊加的手法,步步推進,揭示了農民的悲慘遭遇,楊萬裡悲憫同情的意緒浸透于字裡行間,扣動着讀者的心弦。

十一、《江上漁者》

宋: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鲈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15

大江兩岸來來往往的人,最喜愛鲈魚的味道鮮美。您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駕船颠簸在大風大浪裡。

範仲淹的胸懷格局、道德文章絕非是尋常詩人所能望其項背的,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他本人仁人志士的節操,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王安石這樣評價他: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範仲淹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他見到的不是美味的鲈魚,而是漁者的艱辛和危險。他通過“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态、“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态的強烈對比,表達出自己對漁者這些普通勞動者的關心與同情。這才是政治家們該有的思想和情懷!

十二、《 憫農二首》

唐: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古詩100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為誰辛苦為誰甜)16

這兩首詩流傳廣泛,大家都很熟悉了,這是李紳年輕時的作品。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是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最終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農民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依然在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李紳精心選取了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悲慘生存狀态,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矛盾。表達了年輕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以上十二首著名古詩,展示了農夫、蠶婦、漁者等普通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諷刺了剝削者的貪婪,道出了人世間的不公平,抒發了詩人們最憫農的情懷。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呢?願農民真苦、農村真窮這樣的情況得到改善,願天下寒士俱歡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