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萬科有熊酒店的時候,提到如恩設計的一個小房子,曾經令筆者大為震撼。今天綜合自己探訪和網絡資料把這個坑填一下。
如恩設計-蘇州音昱水中天-禮拜堂
(1)
該禮拜堂位于蘇州陽澄湖畔,陽澄湖西路199号,是音昱水中天項目的一個社區配套。
禮拜堂面積700平方米而已,功能也比較簡單純粹,從類型和規模而言都是一個建築小品,但是設計周期長達五年(2011年至2016年),這仗打得太富裕了,很不中國。
沒錯,老闆是新加坡華人。
新加坡第四代“船王”曹慰德、曹慰祖兄弟
而且,老闆是圈内人。
曹慰祖,船王曹文錦的長子。畢業于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追随貝聿銘,參與了北京的香山飯店、香港的中銀大廈的設計。後獨自創業,在紐約成立TsAO & McKOWN建築設計事務所。
曹工/曹大師/曹老闆的廠牌
行文至此,筆者内心留下激動淚水和羨慕的口水。
苦逼建築師,花别人的錢裝自己的格調;頂配建築師,花自己的錢裝自己的格調。
苦逼建築師,夢想資本大佬包養;頂配建築師,自己包養自己。
當資本與“知本”合體,可以想象,整個會議室都安靜下來了。——扯皮?不存在的。
本圖三分之二内容與不願透露姓名的香港賊王相關。
路易斯·巴拉幹(1902-1988),墨西哥大佬,第二屆普利茨克獎得主,兼職做點地産小買賣,勉強算個體戶吧。
(2)
如恩設計正當紅,關于這個小房子網上也有很多介紹。但是基本上還是局限于視覺傳達。
進入方盒子的主體建築之前,是一條曲折悠長的走道。
室外走道側壁全部用灰磚砌築,用不同組合的砌築方式造成牆面肌理的變化。
(3)BUT
筆者印象最深的,不是目之所視,而是耳之所聞。這是一座需要親臨現場,用耳朵感受的小房子。
這一點讓它與衆不同。
從城市進入禮拜堂的一段走道,經過非常簡單的聲學設計後,明顯的降噪和消除泛音。——你無法通過看圖片間接體驗,也難以用文字描述傳達——當空氣與耳膜的接觸發生微妙的變化,以至于你能感受到氣壓的存在,還是有點小驚喜的。
建築不是二維的皮相,而是可以沉浸其中的世界。
元宇宙也無法完全代替在場的體驗。
不然,建築跟電影有什麼區别?
僅僅是改變一下牆面砌築方式,形成蜂窩狀牆面,即可明顯降低噪音,消除回音。——耳朵的感受比眼睛更明顯
像這樣的動靜轉化方式,如同電源中精彩的鏡頭轉場,相當契合從塵世進入教堂的體驗。
在建築物的設計中這是不多見的,——首先,聲學設計往往隻有劇場、音樂廳等觀演建築設計中才被重視,其次,聲學設計往往用在室内,因此産生了新鮮感、戲劇性。
然而,此處的設計并不複雜,甚至堪稱簡單。
有舉重若輕的詩意在其中。
典型錄音室内,牆面和頂棚設有各種凹凸構造。
典型劇院室内,牆面和頂棚設有各種凹凸構造。
(4)溯源
印象中,有兩處建築以室外聲學為設計特色,可資參考。
南京中山陵音樂台,占地4200平方米,關頌聲、楊廷寶設計,1932年秋動工興建,1933年8月建成。
1、南京中山陵音樂台。
音樂台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布局呈半圓形。半圓形圓心處設置一座弧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舞台及照壁,圓中心是舞台,舞台長約22米,寬約13.33米,高出地面3.33 米。
台後建有大照壁,是音樂台的設計主體,仿中國傳統五山屏風樣式,表面以水泥斬假石鑲面,既為舞台背景,又是起到反射聲波作用,同回音壁原理相同,以彙集音浪。照壁坐南朝北,寬約16.67米,高約11.33米,水平截面為圓弧形。照壁上部及兩側,雕刻有雲紋圖案。上部雲紋圖案之下,雕有三個龍頭,突出牆體之外。在舞台邊緣處有數道波浪形台階,階内填土以栽花草。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
回音壁以聲學效果聞名
2.北京天壇回音壁
回音壁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隻要兩個人分别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着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回音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