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咱們國家是世界牡丹的發祥地,被稱為“世界牡丹王國”,由于牡丹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以及國色天香的寓意,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因而深受國人的喜愛。
自唐代以來,贊美牡丹的詩句就不絕于耳,比較有名的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天下真花獨牡丹”等,無不表達詩人對牡丹的贊美之情。甚至到了清末時期,牡丹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而就在2019年7月22日24時由中國花卉協會公布的《投票:我心中的國花》中,牡丹的得票率高達79.71%,真可謂“實至名歸”。
提起牡丹,很多人會想到“十三朝古都”洛陽,因為“洛陽牡丹甲天下”的說法已深入人心。但是你知道嗎,我國東北的黑龍江省有一個叫牡丹江的城市,她與我國西南的四川省攀枝花市不同,攀枝花市确實遍布着一種别稱攀枝花(學名木棉花)的落葉大喬木,但牡丹江市卻不是一座因種植牡丹花而聞名的城市,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牡丹江市是因一條名為牡丹江的河流大緻上呈逆時針方向穿城而過。那麼,牡丹江這條河流的名稱又是源自哪裡呢?
我們都知道,牡丹江是黑龍江在中國境内的最大支流松花江的第二大支流,發源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牡丹嶺,“她”彎彎繞繞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吉林省延邊州(敦化市)和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甯安市、海林市、林口縣)、哈爾濱市(依蘭縣),全長726公裡,流域總面積為37023平方公裡。
牡丹江這個名稱的由來,在當地流傳着兩種說法,大緻如下:
其一是因為發源于穆丹哈達而得名。實際上,很久以前在牡丹江鏡泊湖(牡丹江幹流一個大型堰塞型湖泊)以上稱為“穆丹”叫“穆丹江”,而“穆丹”在滿語中意思是“蜿蜒曲折”,直到清代才改為牡丹江,這大概是因為滿清王朝取牡丹“花開富貴”和“繁榮昌盛”之意。
其二是來源于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長白山一帶有一條巨大的蛇精,經常禍害附近的平民百姓,将他們圈養的牲畜吃得幹幹淨淨,而且所到之處一片狼藉,更為糟糕的是,這條蛇精習慣将巨大的身子堵在長白山中天池的出水口處,導緻下遊經常幹旱,莊稼顆粒無收,當地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為了降住蛇精,還老百姓一片安甯,當時有不少男子前去挑戰,但都有去無回。正在人們束手無策灰心失望的時候,一個名叫小水仙的姑娘挺身而出,并下定決心打敗蛇精。
而為了練就本領,小水仙無論嚴冬還是酷暑,都堅持勤學苦練,并且小水仙的媽媽也反複告訴她要想打敗蛇精,就必須經曆萬般磨難而意志不改,為此還特意将她的名字改成“牡丹”以鼓勵她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經過精心修煉,牡丹姑娘終于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并決定出發與蛇精一戰。而這一戰可謂是天昏地暗,雙方都受傷不輕,但牡丹姑娘還是未能打敗蛇精。就在這個時候牡丹姑娘靈機一動決定鑽到蛇精的肚子裡将其打敗。
牡丹姑娘瞅準機會果真鑽到了蛇精的肚子裡,并用随手帶的寶劍刺穿蛇精的身體又鑽了出來,蛇精成功被打敗,老百姓又過上了幸福安甯的日子。為了紀念牡丹姑娘為民除害的感人事迹,人們便将這條河流改名為“牡丹江”。
發展中的牡丹江市當然這隻是一個神話傳說而已,如今的牡丹江市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一個擁有4個市轄區并下轄6個縣市的黑龍江面積第5大的地級市,區域總面積為4.0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255萬人,地區生産總值為824.99億元,素有“塞外江南”和“魚米之鄉”的美稱。
與此同時,作為“中蒙俄經濟走廊”龍江絲路帶的重要戰略支點,牡丹江在中國對俄羅斯沿邊開放中扮演着橋頭堡和樞紐站的角色,特别是綏芬河口岸,被譽為連接東北亞和走向亞太地區的“黃金通道”,通過國際陸海聯運可直達日韓乃至北美等國家和地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