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心放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曾從事多類工種和多種企業管理工作。近年來發表的小說、散文、詩詞、兒歌散布于網絡和本地的報刊。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唐代崔護的名詩《題都城南莊》,讀者諸君耳熟能詳吧?若有興緻深度分享這首名詩,請觀看《崔護的桃花緣》
(一)崔護是個天資純良,十分聰慧的才子博陵曾是漢朝中山靖王的封地,毗三晉銜雁門,挽太行倚燕山,東鄰桑幹河,南傍滹沱河,土地肥沃,風調雨順,自古屬燕趙繁華之地。當年魏武揮鞭,戰官渡平袁紹,多用河北的文臣武将,可見此處是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之地。崔氏系唐代四大姓之一,當時在都城長安就有“長安崔杜,離天尺五”之說。
崔護(772 - 846),字殷功,博陵人氏,其童年就是在家鄉度過的。崔護之家系書香門第,他少年時其父經保舉為吏後,舉家遷往了都城長安。曆來官宦人家要求孩子走“學而優則仕”之路,父親尤其對崔護寄以厚望。崔護不僅生來就是一個靓仔帥哥樣,而且天資純良,自幼聰慧,七歲能詠詩,未及弱冠之年能提筆寫出好文章。不過仕途不是平坦的喲。崔護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就名落孫山。父親沒責怪他,隻是勉勵他繼續寒窗苦讀,等過幾年肯定會一鳴驚人。他自己也下了決心,要加倍發憤。平日裡他一心埋頭書案,極少與他人交往。
(二)崔護踏青來到绛娘的家,兩人交談甚歡,互生情愫
那年轉眼到了清明時節,乾坤蔥綠,萬象更新。時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深為春光撩動的崔護,決定到郊外去踏青。他走出家門走出城門,在郊外不知走了多久,感到有些腿酸口渴了,尋思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這裡民風樸實,老百姓都會以禮相待的。
崔護敲開四周栽滿桃花的一戶農家門後,走出一位少女,來到桃花樹下。和煦的春光裡,人面桃花兩相輝映,崔護看呆了......少女明眸凝視片刻,覺得來者風度翩跹、知書識禮,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四周,隻見室内窗明幾淨,一塵不染,靠牆放着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挂着一副對聯,語句雅緻,情趣不俗。臨窗的書桌上擱着一幀墨漬未幹的詩箋,上面寫着一首詠梅的五言絕句。崔護認為,這詩一定是這裡的主人所書,似乎在借梅花來感歎自己蕭索與無奈的坎坷身世,也在含蓄地表達自身的高潔。
他輕輕呷了一口少女送來的茶水,概略介紹了一下自己,然後十分客氣地詢問少女的情況。少女淡淡地說:我小字绛娘,随父親蟄居在此南莊。崔護一聽那“绛”字,就判定绛娘是山西绛州人氏。绛州是本朝鑄錢的重地,工商業發達,人稱“七十二行之城”。那裡是古代名人荀子、當代名士王之渙的故裡,詩文成風,書香四溢,更有賞心悅目的多種民間藝術,如說唱曲藝、鑼鼓雜劇、民間社火、剪紙面雕、木版年畫、烹饪廚藝等。那裡的女人個個心靈手巧,而且崇尚琴棋書畫、文采錦繡、禮樂風雅。看來绛娘無疑是某項民間藝術的傳人。
嗬!嗬!真是“兩心相悅萬言少,月老牽線門路多”,兩人談自然風光,談文學藝術。談......談得越來越有滋有味啦。
崔護突然看到太陽已落入西邊的山坳了,隻好戀戀不舍地起身向绛娘辭别。绛娘把他送出院門,倚着柴扉默默地目送崔護漸漸遠去......
(三)第二年清明崔護尋绛娘不遇,幾天後又去,绛娘看到他後起死回生
時光如流水,轉眼到了第二年清明時節,崔護望着窗外綻開的桃花不由得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的南莊舊事,绛娘的倩影不斷在腦海中閃現。他激動起來,出門一路快行前往南莊看绛娘。
他來到绛娘家的茅舍,一切如故,隻是整個院落寂靜無聲。他隔着竹籬叫绛娘,無回應之聲。他推開柴門,坐在院裡一棵桃花樹下,等了好長時間,仍不見绛娘歸來。
夕陽西斜了,他從窗戶邊找出了筆墨,怅然地在柴門上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落款:博陵崔護
詩中用“相映紅”這種既拟人又拟物的描繪手法,把真實人物形象投影到一種仙幻的境界中,以桃花的美豔襯托出绛娘的秀美,把桃花的風采和绛娘的嬌羞渲染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真是匠心獨運,卓然天成!“人面不知何處去”這句詩,崔護把自己的那種怅然若失悄然展現出來,由此表達出對绛娘的深深思戀。這時的崔護,對绛娘的盼想提升到愛戀的級别啦,有了非汝不娶的意味。天色已晚,他不能再等了,隻好起身戀戀不舍地打道回府。
沒見到绛娘,崔護回家後一直牽腸挂肚的。數日之後,他再度去尋訪。他剛到茅舍院落外,就聽到茅舍中傳出嘶啞的哭聲。崔護心裡發緊,連忙敲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顫顫巍巍地走出來,用昏花的淚眼上下打量崔護後問道:你是崔護吧?崔護感到驚訝,忙點頭稱是。老者哭着說:你害了我女兒啊!老者嗚咽一會後說道:绛娘自從去年見了你,日思夜想啊,隻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時過一年,我認為已絕望,帶着她到親戚家小住幾天散心,歸來見到門上你題的詩,绛娘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難解,頃刻一病不起,剛才氣息全無了......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仿佛橫遭雷擊,迳直奔入内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绛娘聲嘶力竭地呼喊,淚水流滿了绛娘的面龐。精誠感動了蒼天吧!绛娘慢慢悠悠地蘇醒過來。微睜的雙目認出崔護後,把頭深深埋進崔護的懷裡......
(四)兩人花好月圓,崔護前程似錦
崔護回家把情況禀明後,雙親大人十分感動,後來又親眼見到绛娘人面桃花,亭亭玉立,賢淑嬌柔的模樣兒,更是非常喜歡,于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将绛娘娶進門來。绛娘的父親崔家也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
其實绛娘也是出自書香門第,白日操持家務,夜來她紅袖添香,秉燭寒窗,陪夫苦讀。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崔護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至嶺南節度使。他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他的詩精練婉麗,語言清新,在《全唐詩》裡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脍炙人口。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曆,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赢得了不朽的詩名。
——《崔護的桃花緣》補白:
“人面桃花”的故事,究竟發生在何處呢?據說有兩處。一處是西安以南鐘南山下的桃溪山莊,那裡有座竹籬院落就是當年绛娘的家,還說绛娘的真名叫“曉春”。如今莊裡面人人都會吟誦崔護寫的詩。一處是河北省安平縣城南一個叫南壇莊的村子,崔護是本地人,村裡的人都很自信地說,“人面桃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崔護就是在此交的桃花緣,婚後他就是從這裡去京城長安趕考的。和桃溪山莊的人一樣,這裡人人都能詠誦崔護的詩。
漢武帝的女人之陳阿嬌:從金屋藏嬌到視之如草芥
《桃花扇》中幾個人物:國破家亡,路在何方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