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中有很多都是用動物來實驗,心理學實驗也不例外,大多用貓、狗、猴子、老鼠等。下面就介紹桑代克(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曾做過的餓貓迷籠實驗。
桑代克
實驗流程:
将一隻餓貓關入籠中,籠外放一條魚,餓貓急于沖出籠門去吃籠外的魚,但是要想打開籠門,餓貓必須一氣完成三個分離的動作:
①、提起兩個門闩
②、按壓一塊帶有鉸鍊的台闆
③、把橫于門口的闆條撥至垂直的位置
餓貓迷籠實驗
貓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時,拼命掙紮,或咬或抓,試圖逃出迷箱。後來經過它多次觀察,偶然碰到踏闆,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這些努力和嘗試中,它可能無意中一下子抓到門或踩到台闆或觸及橫條,結果使門打開。
試驗記錄
多次實驗後,餓貓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最後一入迷籠就會立即以一種正确的方式去觸及機關打開門。
桑代克記下貓逃出迷箱所需時間後,即把貓再放回迷箱内,進行下一輪嘗試。
貓仍然會經過亂抓亂咬的過程,不過所需時間可能會少一些,經過如此多次連續嘗試,貓逃出迷箱所需的時間越來越少,無效動作逐漸被排除,以緻到了最後,貓一進迷箱内,即去按動踏闆,跑出迷箱,獲得食物。後來用兩隻貓做同樣的實驗,并根據實驗,畫出了貓的學習曲線。
貓的學習曲線
桑代克把貓在迷籠中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排除錯誤最終學會開門出來取食的過程稱為嘗試錯誤學習,并提出了學習的“嘗試-錯誤”理論。他認為:
動物學習的實質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逐步減少錯誤行為而增加正确行為的過程,而不存在思維和推理的作用。
這個理論應用到我們人類身上也是同樣适用。相信很多家長針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很是頭疼,記得前段時間有個很火的視頻講的是一個博士在教自己四年級孩子寫作業時,崩潰地哭了。
網絡圖片
有的孩子各方面都不錯,就是在學習上總像“大腦短路”,怎麼學都學不好。那麼你也别逼他一定要考好大學,可以試試這個“嘗試-錯誤”理論。多跟孩子交流,找到他的興趣點,并帶他去嘗試學多種不同的知識。在他成年之前,幫助他找到适合自己、可以靠此為生的事情,然後不斷地給予他刺激(看書、看視頻、參加培訓等),讓他的大腦形成慣性。等他步入社會後,既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又能掙錢養家,豈不是給了他最好的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