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範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寫道:“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男耘田,女織麻,孩童稚嫩學種瓜,詩人把農家農耕生活描繪得情趣盎然、活靈活現。中國古代社會,以農為本,農耕文明充分發展。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耕耘這個詞,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但在農業生産中,耕與耘是不一樣的。耕,篆文字形由“耒"和“井”組成。《說文解字》注釋耕字是“”犁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耕的本義是“犁也”,即用犁頭将泥土翻松,以便下種或布秧。耒指古代用來翻地的犁頭,并表聲,“一曰古者井田”指古代的井田制,說明井在耕字中也有表意的作用。耘,形聲字,從耒,從雲,雲亦聲。《廣雅》解釋其為“除也”,耘字本義是指除草。
春天來臨,莺飛草長,氣溫逐漸上升,農家播種的季節到了。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耕牛犁地,是農耕文明的一大進步。農人們開始驅趕耕牛,将耕地耙犁翻整,以待播種,這是春耕必不可缺的步驟。耘田,是伴随着農作物的生長過程,需要進行多次除草。古詩雲:“ 莫教稂莠敗嘉禾”,道出了耘的目的,這裡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耘田,北方也稱薅草,這道工序至今還很難完全用機器來取代。古時的耘包括一耘、二耘、三耘。“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耘田的時節正值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農人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炎熱,隻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農活 。
随着時間的推移,耕與耘組合成詞語“耕耘”,泛指農耕之事。《荀子》中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傳統農耕,選種、耙犁、播種、灌溉、薅耘、收刈、打碾、舂碓……對于農人來講,一年四季都有那個季節該幹的活兒,農人與土地、農作物,在無數個節氣輪換間彼此心心相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莊稼由嫩綠到深綠、蒼綠,最後變成飽滿成熟的金黃,變成種田人燦爛的笑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