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書院制教學好處

書院制教學好處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7 18:51:33

書院制教學好處?在儒家教育體系中,培養君子是傳承道統、引導成長、存續文明的重要内容孟子曾将教育人才置于君子三樂之一:“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教育既是君子的樂趣,也是必要的行為在古代教育活動中,書院扮演了關鍵性角色,曆代書院重視培植君子人格,發揚君子精神,君子之風由内而外融入了書院的位置選擇、設施命名、教育思想以及教學實踐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書院制教學好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書院制教學好處(書院教育中的君子之風)1

書院制教學好處

在儒家教育體系中,培養君子是傳承道統、引導成長、存續文明的重要内容。孟子曾将教育人才置于君子三樂之一:“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教育既是君子的樂趣,也是必要的行為。在古代教育活動中,書院扮演了關鍵性角色,曆代書院重視培植君子人格,發揚君子精神,君子之風由内而外融入了書院的位置選擇、設施命名、教育思想以及教學實踐中。

(一)

書院于唐代已有,不過初始時主要是藏書與修書之所的稱謂,真正作為教育組織和教學機構的書院始于宋代,之後演進時有興衰,一直延續到清代。書院在修建之時,常會考慮到所處自然環境與培養君子的教育宗旨相适應。明人胡俨在江西白鹿洞書院《重建書院記》中就說:“白鹿洞在南康廬山之陽、五老峰之下。山川環合,林谷幽邃,遠人事而絕塵氛,足以怡情、适興、養性、讀書,宜乎君子之所栖托,士大夫之所講學焉。”古代許多書院常常選址于風景秀美,足以修身養性的山川之畔,因為古人相信,充盈天地之間的山川之氣能夠陶冶心靈、滌除塵垢,進而教化衆人,濡養君子之風。

除了外部選址,不少書院内部的楹聯和建築也采用“君子”之名,安徽新繡溪書院撰有楹聯:“讀書須下苦功夫,試看寒梅,傲骨方能香撲鼻;立品始成美君子,進觀大學,治邦先要德修身。”告誡莘莘學子寒窗苦讀終可成功,立德修身方為君子。又如貴州陽明書院内有“君子亭”,王守仁《君子亭記》說:“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靜虛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有以陽明之學繼承儒家傳統的幽微之意。如果說,以“君子”命名一般性的對聯、亭台,僅能說明書院重視這一通行的文化概念。那麼,以“君子”命名具有特殊含義的書院設施,則表明儒家教育體系對“君子”價值的全面肯定。各類書院在設立與發展過程中,推崇與書院學術傳統、學風旨趣相關的曆代儒學大師,立為君子典範,表明對教育脈絡的追溯。如宋人江萬裡興建白鹭洲書院,專門設立了祭祀程颢、程頤、周敦頤、張載、邵雍、朱熹六位大儒的“六君子祠”,樹立榜樣,培養大量俊彥英才。又如江西友教書院在清代重修時前堂為書院,後堂立先賢祠,名為“君子堂”,時任江西布政使的王昶在《友教書院規條》中明确規定每年二月、八月下旬崇祀君子堂諸先賢,使得培養君子人格在尊崇往哲中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此外,書院不僅崇尚在教書育人中作出卓越貢獻的前賢,還祭祀有功于書院進步的官員。明嘉靖年間,嶽麓書院辟“六君子堂”,祭祀朱洞、李允則、劉珙、陳鋼、楊茂元五位助力書院發展的地方官員及山長周式。到了萬曆十八年(1590年),長沙知府吳道行重修嶽麓書院。後人因為“吳公有大功于斯地,道脈賴焉”,也将吳道行供祀于六君子堂,并一度改堂名為“七君子堂”。可見,無論是六君子祠,還是六君子堂、七君子堂,以“君子”之名命名書院内部的重要崇祀建築已成為書院傳遞教育觀念的通例。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品質優良、道德完善的人格範疇,書院培養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使學生成為或趨近君子。大量學者也在書院中講學,從而将仁、義、禮、智、信、勇等君子品德代代傳承。如南宋著名愛國志士鄭思肖之父鄭震曾執教于江南的安定書院、和靖書院,講學多年,被稱為“道學君子”,又如明代顧憲成重建無錫東林書院,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等人發起東林大會,定期講學,聲勢浩大,時稱“東林八君子”,可見書院教育與君子文化緊密相關,例證不一而足。

(二)

需要特别提出的書院君子教育中一個具有典範性的例子,是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請陸九淵在白鹿洞書院所作的一場圍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主題的講學。陸九淵因其講學于貴溪象山,世稱象山先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雖然與陸九淵觀點不同,但是十分敬重他的學問。陸九淵認為君子和小人的區别就在于對待義和利的價值取向差異,一個人有公平正義之心,便可習得公平正義之理,從而做公平正義之事,如果一開始心術不正,凡事都以攫取個人私利為出發點,那麼之後一切行為都必然會走上歧途。

同時,陸九淵在這次講學中認為,做君子應當知行一緻,不可陽奉陰違,一些人表面上維護聖賢學說,但是暗地裡卻謀一己之私,迷戀于官職高低、收入多少,這樣如何能對國家和人民的事業盡心盡力?義利觀混亂必然導緻價值崩塌、底線失守。隻有從内心認同并樹立正确的君子義利觀,才能自覺遵守道德規範,形成自我制約機制。

所以,陸九淵對君子義利的闡釋,将心與理合而為一,不僅在當時反響強烈,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子靜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章,朱子以為切中學者隐微深痼之病。”也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擴大了陸氏心學的影響。由于陸九淵認為理出于心,所以他十分重視自我内省的力量。因而,學習聖賢、立志君子的青年人抑或從政者,必須勤于自省,端正義利觀念,做到“供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如若一個人能夠反躬自省,那麼就能做到自我修正,從而實現自我完善,這也就離君子人格的理想境界不遠了。

(三)

随着時間推移,傳統書院逐漸向現代學校轉型,但人才教育中的君子之風并未消散。在清代統治結束後,梁啟超曾在1914年為清華師生帶來了一場關于“君子”的精彩演講。他說:“君子二字,其意甚廣,欲為之诠注,頗難得其确解。”梁啟超敏銳發現了中西方文明中的相似之處,不過,在梁氏看來,中華文化中的“君子”和歐美文化中的“勁德爾門”即“gentleman”的含義有相近一面,但是又有不同。梁啟超對青年人寄予厚望,他認為做君子一要培植摒棄私欲、推重果毅的自強精神,志存高遠,節制私欲,才能集中精力不屈不撓,攀登高峰迎難而進;二要涵養望之俨然、即之溫然的寬厚氣度,度量寬容,否則小不忍而亂大謀;三要争做崇德修學、躬先表率的時代楷模,青年走在時代潮頭,“君子之德風”,一言一行的影響不言而喻。梁啟超認為,隻有不斷培養這些品質,才能“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

古往今來,從舊式書院到現代學校,中華文明中的書院傳統其實未曾斷絕,書院教育中注重培養君子的崇高目标也不應忘記。曆經時代變遷,富有中華文化鮮明特色的君子之風在人格教育、通識教育以及國民教育中都會展現出曆久彌新的價值,在融合現代文明、促進政治發展、改良社會風氣等方面都有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