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到了,有哪些帶“雞”的成語或俗語呢?
▼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将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
殺雞儆猴:本意是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某個個體的辦法來警告别的人。
繩之以法,犯軍令韓信斬殷蓋。殺雞儆猴,振軍心槍斃韓複榘。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面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這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隻要雄雞一聲慘叫,鮮血一冒,猴子一見,便全身軟化,任由捉獲了。
▼
殺雞焉用牛刀:比喻辦小事情,何必花費大力氣,也就是不要小題大做。
“殺雞焉用牛刀”原作“割雞焉用牛刀”。這個成語,出自《論語·陽貨》,又見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春秋末期,孔子的學生子遊在魯國武城縣做縣官。有一次,孔丘來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了一下,對子遊說:“治理武城這個小地方,根本用不着禮樂。比如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大刀(原文是“割雞焉用牛刀”)!” 子遊引用孔丘以前講過的話來反駁他:“以前我聽老師講過,君子學了禮樂就能相親相愛,小人學了禮樂就易于驅使。我照你的話去做,為什麼又取笑我?”孔丘聽了子遊的辯駁,連忙改口說:“子遊這話講得對,我剛才說的那句話,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後來,人們引用“殺雞焉用牛刀”或“割雞焉用牛刀”這個成語,來比喻辦小事情,何必花費大力氣,也就是不要小題大做。
▼
嫁雞随雞嫁狗随狗: 古禮認為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性格如何,都要溫順。恪守婦道。
出 處: 宋·歐陽修《代鸠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鸠被鸠逐。”宋·趙汝鐩《古别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思。”
争議:
類似的俗語很多,如“嫁疾随疾,嫁叟(老頭)随叟”,“嫁稀(小孩)随稀,嫁叟随叟”,“嫁乞(乞丐)随乞,嫁叟随叟”,等等。
嫁雞随雞,嫁狗随狗的語源到底是什麼呢,人怎麼和雞狗聯系到一起呢?其實,這句俗語是從“嫁稚随稚,嫁叟随叟”訛化而來。民間很早就有“嫁稚随稚,嫁叟随叟”的說法。“稚”表示年少,如現代漢語的“稚氣”“幼稚”“稚嫩”等,都指幼小,中古漢語中“稚”與“雉”同音,雉俗稱野雞;而“叟”為老者,與“狗”韻相同,音相近,日久天長,因為讀音的關系,在民間訛變成了“嫁雞随雞,嫁狗随狗”,一直流傳到現代。
▼
雞鳴狗盜:學雄雞啼叫,裝狗進行盜竊,本指卑微的技能。成語故事源自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學雞啼叫,騙開城門”。後多用作貶義,比喻那些既無真才實學,也無堂皇風度,隻不過略有低下本領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被秦王扣留,幸虧他的一個門客裝成狗潛入秦宮,偷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白狐裘,再獻給秦王的愛姬,才得以獲釋;又靠一個會學公雞叫的門客騙開城門,才逃回齊國。
▼
還有一些類似于“嫁雞随雞嫁狗随狗”這種因為諧音被誤解的成語。
▼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皮匠”實際上是“裨将”的諧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個副将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竟把“裨将”說成了“皮匠”。
▼
狗屁不通
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頭來散發體内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一特點而言。由于“皮”與“屁”諧音,屁為污濁之物,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貶之,意思更為鮮明。後來人們将錯就錯、約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變成了“狗屁不通”。
▼
王八蛋
這是民間一句罵人俗語。實際上,這一俗語是“忘八端”的諧音。古時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為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即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後來,“忘八端”竟被以訛傳訛變成“王八蛋”了。
▼
你還知道哪些因為諧音導緻誤解的成語呢?
“說雞不說吧,文明你我他”,馬上雞年就到了,那就提前祝大家雞年大吉咯!
▼
關注簡單小哥,帶給你更多有意思的簡單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