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美食之中,面食絕對要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北方的面食足以傲視全球,如果非要選擇一個你認為面食最好吃的地方,那毫無疑問是被稱為“面食之鄉”的山西。
山西地處黃河中遊,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亦被稱為“世界面食之根”,山西的面食多種多樣,數不勝數。
山西全省地處黃土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幹燥,給農業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難以種植小麥、水稻等作物(晉南的種植情況還好一些,越往北生存環境越惡劣)。
從農業總體條件上來看,山西和陝北、甘肅的部分地區可以歸為同一類。
山西不像河北河南或者關中地區那樣有平原沃野和河流灌溉,從而能夠開墾出良田種細糧(小麥水稻),為了解決基本的生存需要,聰明勇敢的山西人民隻能從各種耐寒耐旱的粗糧雜糧中尋找出路。在山西最常見的粗糧作物就是小米,玉米,莜麥,高粱,黍子,山藥(即土豆,簡單說明一下,山西人把土豆稱作山藥或者山藥蛋,所以下文提到的山藥就是指土豆),荞麥,還有豌豆面等。在這些糧食作物的基礎上,勤勞的山西人以各種奇妙的組合開發出不同形态和味道的面食,給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以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動力,并逐漸繁衍成為黃土高原上獨特的面食文化。
山西面食能發展至今,聞名世界,最大的人文因素就是百姓的普遍參與。山西任何一個地區的百姓,特别是農家婦女,都能做一手漂亮的面食。有據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揚海内外,被譽為中國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撥面、撥魚、剔尖、饸饹、貓耳朵、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名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正由于有了廣泛的群衆性,才産生了精美無比的制作技術和品種,以緻形成了獨特的面食文化。
縱貫整個山西,從最北的大同天鎮,到最南的運城風陵渡(沒錯,這裡的風陵渡就是《神雕俠侶》中“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那個風陵渡),你會發現,沿途的每家每戶,或許飲食習俗不盡相同,但幾乎都是面食。刀削面,荞面窩窩,莜面蒸餃,面麻片,碗托,打鹵面,炒不爛子,剔尖......
有個别比較生猛突出的地方,比如運城,還有自己的油潑面---平陸油潑面,自己的羊肉泡馍---解州羊肉泡。
山西将各種雜糧和面食搭配,是貨真價實的全員面食,同時也引領着獨特的面食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使面食成為中國的一個獨特标簽。
把面食推廣出去,讓更多人體驗和熱愛面食文化。如今已有很多面食産品在便利蜂售賣,讓刀削面,莜面,臊子面,biang biang 面,還有河南燴面,蘭州拉面等,共同作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滿足中國人、還有歪果仁的味蕾,讓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能熠熠生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