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匹神馬!隻見它身軀渾圓雄勁,頭微微左揚,昂首嘶鳴,飛躍奔騰,疾如閃電。它三足騰空,右後蹄踏着一隻飛燕。飛燕展翅回首,注目驚視。它是東漢銅奔馬,别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等,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銅奔馬,即馬踏飛燕,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東漢設計師以娴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動的氣韻,并渾然一體的貫注在昂揚的馬首、流線型的身軀和四條剛勁的馬腿上。
馬踏飛燕
雖然它全身的着力點集中于一足,卻完全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達到了"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形妙而有壯氣"的完美境界。那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曾使得一代詩人郭沫若深深折服。場潑墨揮毫,寫下了"四海盛贊銅奔馬,人人争說金縷衣"的豪邁詩句。
東漢銅奔馬的出土
雷台位于甘肅武威城區北關中路,占地面積12.4萬平方米,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曆史。據史料記載,雷台為前涼(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台。《資冶通鑒》中記載:為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21年)始築"周輪八十餘堵,基高九仞"。現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雷祖殿、三星鬥姆殿等十座,其建築雄偉、規模宏大。
1969年在雷台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186年~219年)的大型磚石墓葬,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緻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
馬踏飛燕正面
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銅奔馬的造型贊歎不已,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一件稀世珍寶。後經郭老推薦,外交部長陳毅安排銅奔馬與一批國寶級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覽,發動了一場"文物外交"。在美、英、法、日、意等國家展出期間,觀衆如潮,将它譽為"絕世珍寶","天才的中國馬"。從比,銅奔馬名揚世界。
銅奔馬的準确名稱為何應為"馬踏飛燕"?
銅奔馬自出土以來,有關它的稱謂、斷代及制作者等,便一直謎雲重重,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孜孜探求,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天馬文化熱"。但由于史料匮乏等原因,研究進展不大。
1989年,年輕的武威學者董洪運用自創的"黑箱考古理論",引用确鑿的史料證據,推斷出銅奔馬的設計師為東漢明帝時的武威太守張江,銅奔馬的準确名稱應為"馬踏飛燕"。
這一成果震動了海内外學術界。 據董洪先生考證,銅奔馬的制作者張江,生于公元前1年,東漢冀州(今河南、山西一帶)人,擅長鑄造馬式,在西北邊陲久負盛名。他原來姓析名宰,漢明帝給他賜名"張江",封南陽析侯,拜破羌将軍、武威太守,兼攝左騎将軍、張掖縣長。公元60年,張江受封太守後,為報明帝知遇之恩,開始鑄造銅馬作為貢品。
馬踏飛燕側面
董洪先生指出,天馬在漢代具有崇高的政治象征意義。漢武帝為維護和加強自己的統治,極力敦促臣民向"天馬"神祗頂禮膜拜,在全國掀起了"馬圖騰"的熱潮。其實,天馬自古以來就是河西走廊土著居民崇拜的圖騰。
在東漢雷台出土的這些青銅車馬中,自是以居首帶頭的那匹名為"馬踏飛燕"的奔馬最為著名,堪稱是那個時期馬的絕妙寫實傑作,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亦是不朽之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