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電影狗十三最後一句話

電影狗十三最後一句話

寵物 更新时间:2024-05-12 21:52:35

電影狗十三最後一句話(狗十三一部沒有大人)1

《狗十三》作為探讨青春成長主題的社會性影片,以青春期故事發生最多的場景“原生家庭”作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十三歲少女李玩和她的狗“愛因斯坦”的故事。

一、女主李玩的生活背景

李玩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并添有一子。爺爺和父親是這個家庭的話語權主導者,雖然影片在講一個家庭故事,但這個故事映射的卻是一個群體,更是這個“時代--社會--文化”的縮影。

影片中導演有意将爺爺、奶奶、父親放在同一個鏡頭中對比,揭示這個家庭的話語權結構----施暴的父親,默認家暴的爺爺,勸阻無果的奶奶。

這個家庭中的母親身份缺位,母親隻在電話中出現過一次,奶奶承擔了母親的角色,而奶奶是一個常年不出門,與外界脫軌,終日困在家中,發聲微弱的老人。

當李玩個體意識出現的時候,奶奶無力辨識,對李玩青春期的精神訴求也一無所知,在奶奶眼裡,李玩隻是一個孩子,對李玩而言,在忽略中成長是她無法擺脫的宿命。

二、李玩的成長痛點

該片有三段矛盾沖突,通過這三段時間線,李玩一步步被迫失去自我,不得不接受成人世界的規則。

電影狗十三最後一句話(狗十三一部沒有大人)2

(一)李玩養狗。影片開始,李玩的弟弟昭昭出生了,家人對李玩隐瞞了這個事實,為了給昭昭慶生,父親不得不告訴李玩實情,就先買了一條狗來讨好李玩,并起名叫“愛因斯坦”。

(二)爺爺丢狗與李玩尋狗。李玩很快和愛因斯坦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這時爺爺把愛因斯坦丢了,李玩情緒崩潰,拒絕家人的安撫,一個人大晚上的去找愛因斯坦。

(三)李玩二次養狗又失去狗。面對丢狗事件,家人的解決方法是找來另一條狗替代,并謊稱這就是“愛因斯坦”,對此李玩拒絕接受,憤而離家,導緻奶奶尋她迷路,最終引發父親上演了一場家暴。當弟弟被狗咬傷後,父親把狗送到狗肉餐廳,在李玩獲得全省物理比賽一等獎時,父親承諾了李玩一個心願,李玩對父親說,我想知道愛因斯坦被送去了哪家餐館。

三、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家庭對孩子選擇權的剝奪。對李玩來說,愛好是什麼,長大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在父親為她簽下興趣班的那一刻起,李玩的天文夢想和平行世界就被父親扼殺在搖籃裡了。

問題二:家長生硬地說教。針對爺爺弄丢了狗,父親沒有直面問題,從李玩要上初三功課忙無法照顧狗這個自相矛盾的話題開始,對李玩進行生硬地家長式說教。

問題三:用謊言置換童真。面對女兒失去狗的痛苦,父親的解決方案是找另一條狗來替代,并指鹿為馬地謊稱,這就是那條失而複得的“愛因斯坦”。李玩不接受第二條狗招來了父親的一場家暴,父親内疚向李玩道歉,一打一道歉,一動又一靜,從兩下壓住了李玩,讓她徹底認輸,接受第二隻狗。

電影狗十三最後一句話(狗十三一部沒有大人)3

問題四:以愛為名的綁架。父親打傷李玩後,又溫柔地向女兒訴說他的不易,還用了一個好的動機——“我這是為了你好”,“爸打你,是因為愛你”來為自己開脫,但這種愛卻不是李玩想要的,李玩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家人為什麼不去找愛因斯坦呢?李玩的這個問題被父親理解為不懂事、不孝順。

問題五:李玩失去正當反抗和獨立思考的權利。被打之後的李玩“聽話”了許多,當她第二次失去愛因斯坦時,不再歇斯底裡,還将夾給她的狗肉顧全大局地咽了下去,至此,李玩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正當反抗和獨立思考的權利。

問題六:渴望被尊重。整個劇情我們看到了爸爸、爺爺的心虛,卻沒看到他們認錯的任何行動。在大人的潛意識裡,跟動物認錯是件荒唐的事,長輩向孩子認錯也是一件荒唐的事。所以無論李玩如何抗争,都撼動不了父親心中的親子倫理。

四、《狗十三》影片的四個影射

(一)重男輕女引發的教育缺失

重男輕女在13歲少女李玩與弟弟昭昭的起名便可以看出。

在父親帶李玩參加應酬,要李玩給長輩們敬酒,李玩不會喝酒,牛奶又乳糖不受,當父親遞給李玩牛奶時,表明這位父親在教育陪伴中的缺失。

這裡的牛奶與酒表達了二元對立,牛奶代表着家庭關系的叙事,酒則代表着對社會關系的叙事,影片将家庭和社會兩層叙事空間疊層。通過李玩的視角,見證了父親對内強權,對外卑微的雙重人格,也體現了男人在家庭和社會關系上以“權利”為中心的叙事邏輯。

還有父親因參加飯局而犧牲了帶李玩去看天文展覽的承諾,李玩因此意識到父親其實從未真正地理解自己,父親總是把自己想要的,當成了李玩也想要的,而父親自以為對李玩的愛,其實就是他一廂情願想象,并沒有考慮李玩的感受,更談不上對李玩的尊重。

(二)簡單粗暴地單向教育

父親和家人用假的愛因斯坦來哄李玩,從客觀上來講是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和曆史原因的。經曆改革開放的50、60、70後們,他們不但見證了這個飛速變遷的時代所産生的分化與隔離,也面對着橫亘在他們與孩子之間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世界探索的巨大障礙。

可以說,重物質條件的父母無法理解精神世界的完整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在解決孩子精神危機的途徑上,大多數父母一般會加倍加量地對孩子進行物質補償,一旦發現收效甚微,又開始責怪孩子不識好歹,不懂感恩,他們總是先打你一巴掌,然後再給你一顆糖,反映了長輩和孩子之間人格的不平等。

(三)李玩的掙紮和妥協

無能為力的孩子,隻能選擇妥協,在通往長大成人的路上,李玩選擇的是頗為極緻的對壘方法。由于她自身性格的敏感和孤僻,加上與家人的交流又少,當愛因斯坦丢失後,她因為怪罪爺爺而很晚回家,當家人侵犯她的尊嚴時,她選擇了離家出走、泡酒吧、喝酒等對抗方式,拒絕不接受第二條狗是愛因斯坦的謊言,導緻沖突越來越激烈,最終招來了父親的一頓暴打。

電影狗十三最後一句話(狗十三一部沒有大人)4

被打之後的李玩“聽話”了許多,不再樣歇斯底裡,也懂得了顧全大局,這可以看做是她被迫接受成人世界規則放棄自我的開始,變成大人眼中“懂事、聽話、有禮貌”的孩子。

導演曹保平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式親情的獨特症結:親子矛盾不僅來自父母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更來自父母作為成人本身的人格分裂。這種分裂在李玩父親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釋,也讓影片的親情視角更加立體、更具張力。

(四)成人世界的複雜和僞善

《狗十三》從一個13歲少女李玩的角度影射出成人世界的複雜和僞善。

如果女兒的敏感和脆弱被父親一句“聽話”掩蓋了,那麼父親的辛酸和苦悶又何曾得到過有效疏導呢?

所以李玩看到的父親,是一個既熟悉又讓她陌生的中年男人。這個男人在人前、人後、家中、公司有着多張面孔,他是酒桌上賣力交際的父親,違心說着谄媚話的父親,邊開車邊流淚的父親,開心時哼着小曲的父親、左右逢迎的父親、狂暴怒吼的父親,無奈羞愧的父親,這些都是李玩的父親。

至此,片中隐藏的另一個故事浮出了水面,那些油膩、猥瑣、有暴力傾向的中年人,他們不是生來便如此的,他們身後都有着一雙隐形而有力的大手,這個大手便是持續了千年的親子倫理生态,身處這個生态沒人可以獨善其身。

最後,李玩選擇了原諒父親,并在内心達成了與父親的某種和解。

電影狗十三最後一句話(狗十三一部沒有大人)5

四、結語

《狗十三》探讨的并非是青春期的小傷痛、小呻吟和小傷感,而是家庭、社會、倫理問題。電影中的父親不用愛來解決問題,而是用秩序來解決問題,在大人眼裡,秩序就是愛,必須遵守。

所以,電影講述的其實是一個孩子天真的消逝,而這種消逝,是在一次次馴化和暴力打擊中完成的,在這個故事裡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小枝杈裡被錯誤地愛着,每個被錯誤愛着的人都是一個結果,每個結果都有一個原因。

也因此,這個故事裡都是小孩,沒有大人。

電影狗十三最後一句話(狗十三一部沒有大人)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