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曉璇出生于1985年,工梅派青衣。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流派班學員。曾榮獲第六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銀獎,第七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擅演劇目:《紅鬃烈馬》《四郎探母》《白蛇傳》《霸王别姬》《天女散花》《貴妃醉酒》《宇宙鋒》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等。
一折戲結緣京劇
小時候,媽媽希望她“多接觸一些藝術”,于是就帶她去學習了京劇和民族舞蹈。一次表演課上,因一折《蘇三起解》,完整的唱詞,婉轉的嗓音,到位的動作。“六歲孩子可以記下來一整折是很不容易,而且是扮上,從這開始,老師覺得我比較适合學京劇。後來天津戲校辦了培訓部,希望我回去學,1995年招正式生的時候又回去考學,那時候我舞蹈和京劇都考過了,老師們一緻覺得我适合京劇,我就聽老師們的建議開始學戲了。”窦曉璇這樣解釋道。
2006年進入北京京劇院時,窦曉璇還沒有自己的導師。窦曉璇最崇拜的偶像就是杜近芳,那段時間,她每天晚上都堅持觀看杜近芳的戲曲音像,并反複揣摩學習。一次表演賽上,窦曉璇因演了一折杜近芳的名劇《野豬林》而受到關注。2007年,窦曉璇正式拜杜近芳為師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窦曉璇潛心跟老師學習了《謝瑤環》、《白蛇傳》、《柳蔭記》等劇目。“很慶幸自己有機會跟杜老師學習。這幾年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跟杜老師學會了演戲要從人物的心理出發,通過揣摩角色的特點去更好地展現、塑造人物。”
不時尚的“老年人”
上午上班,下午練功,晚上看戲學習,太規律的作息時間,使窦曉璇被朋友們笑稱為“老年人”。“我是标準的‘宅女’”,來北京這麼多年,窦曉璇至今連頤和園都沒去過。
從6歲離開家人過起戲校的集體生活開始,窦曉璇從童年到青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練功房度過,很多同齡人喜愛追捧的“時尚”,她都不了解。極少登陸QQ,不會使用QQ郵箱。“我現在唯一使用的就是微博”,但窦曉璇微博上關注的也多是京劇方面的内容。
“生活圈的确比較狹窄,但我喜歡這樣簡單的生活,如同我對京劇純粹的追求。”是的,正如窦曉璇微博上的自我介紹一樣,她追求的就是做一名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京劇人。
結緣大宅門,親曆楊九紅
窦曉璇說“電視劇《大宅門》我看了好多遍,特别喜歡,到現在《大宅門》如果重播我都還會再看一遍。當時聽到這個戲要改編成京劇的時候,我很興奮。說實話我演的新編戲也不少,但是碰到楊九紅時,我第一次從心底産生對這個角色的向往。當通知我由我來演楊九紅時,我特别特别開心,也下了決心一定要演好。我師父也特别喜歡《大宅門》,喜歡郭寶昌導演,我确定出演京劇《大宅門》之後,師父也特别為我高興。”
京劇《大宅門》,是窦曉璇繼《碾玉觀音》之後和導演李卓群的第二次合作。“跟卓群在一起排戲效率特别高,卓群會在到排練廳之前就把幾個方案想好,到現場後我們演繹出來之後再根據我們自身情況和實際效果做調整。”窦曉璇說,“卓群排戲雖然每次的排練效率都很高,但是總的排練周期很長,因為我們會反複加工、熟練,把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
素有“小絹人”美稱,之前塑造的角色都是以柔弱可人的仙子、小姐為主,為了演好楊九紅這樣情感濃烈、背景複雜又充滿女性魅力的角色,窦曉璇是下足了工夫。“從拿到這個劇本開始,我就在根據劇本、導演的構想和我自己的理解去找楊九紅的感覺,郭寶昌導演和卓群導演都在啟發我,我自己也找了很多相關的文藝作品在看。”
在拍攝京劇《大宅門》宣傳片後,窦曉璇徹底找到了屬于她的楊九紅氣質。“拍片前一天,我們第一次試妝,我第一次穿上楊九紅的戲服,當時一照鏡子,我突然覺得自己是那個人物了。拍片時,宣傳片導演也設計了很多唯美的情境,比如有月夜啊、漫天銀杏黃葉啊、鵝毛大雪啊,我在那些情境裡演繹時更覺得自己仿佛就是楊九紅這個人物,待看到監視器裡的自己之後,更加确信了自己的表演。拍片之後,回到日常排練時,我覺得自己更能駕馭這個人物、更能理解人物内心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