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在水一方全詩出自哪裡?中國是詩的國度,早在漢字誕生之前,便有了詩歌先民們用古老的語言,抒發情感,歌詠生活那些精煉且富有韻律的優美體裁,最終成為了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瑰寶,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伊人在水一方全詩出自哪裡?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是詩的國度,早在漢字誕生之前,便有了詩歌。先民們用古老的語言,抒發情感,歌詠生活。那些精煉且富有韻律的優美體裁,最終成為了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瑰寶。
提及我國傳統詩歌,便繞不開《詩經》。此書成于春秋,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書中詩歌的創作時間,從西周到春秋,橫跨近六百多年。其内容有關于統治者的頌歌,有祭祀的篇章,有對勞動、戰争、愛情以及社會習俗的描寫……這些内容不僅對上古曆史的考察有重大的意義,更對後世詩歌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詩經》是傳統詩歌之源。
孔子編撰《詩經》之後,春秋各國皆有流傳,後經世事變遷,如今流傳的,是毛公所傳的毛詩。因為年代久遠,古今環境與文化的差異,使之《詩經》中的一些詩句,在口口相傳中褪去了原有的含義,而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本是描寫戰友之間的約定,如今已成為戀人之間的情話。
另外大衆比較熟悉的《秦風·蒹葭》,也被視作情詩,許多注家如此解析,比如高亨的《詩經今注》。鄧麗君根據此詩改編而成的《在水一方》,更讓這種看法根深蒂固。
自然,詩無達诂,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引用某句詩表達自己欲表達的含義,哪怕引用之意不符合原意。 杜甫的“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雖是諷刺之作,可讀者不妨斷章取義,用來誇贊音樂之美。隻是在正式的注解上,還需要嚴謹。
當代著名詩人趙缺經過嚴密的考證,指出《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或為姜子牙這樣的人才。看到趙缺先生論證的文章,确實有理有據,我們不妨來看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趙缺先生在論證之前,提出三點解讀《詩經》的基本原則。
第一,以先秦字義解讀先秦之時。
第二,通解全詩,不可斷章取義。意思就是要從全篇來解讀字、句,對某一句做出解讀時,要與上下文邏輯自洽。
第三,所有解讀應該符合創作的社會背景、風俗,而不能以今人的思想、觀念、情感去解讀。
趙缺先生認為:首先,“所謂”的意思是“所說的”。從這個詞語可以看出,主人公與“伊人”應該是沒有見過面的。如果是戀人,應是“所思之人”、“予美之人”,而非“所謂伊人”。
的确,如果是寫愛情的,主人公應該是說“我所思念的那個人”、“我所喜愛的那個人”,而不是“所說的那個人”
其次,趙缺先生認為,《詩經》中的比興,都與後文有着必然的聯系。我們讀過很多《詩經》中的篇幅,一些詩歌前面會有景物描寫用以起興,這些景物,都蘊含了詩人欲表達的情感,而非單純的寫景。
“蒹葭”是出生的蘆荻(蒹,雚之未秀者。葭,葦之未秀者)。而“白露為霜”,是指秋天到了,蘆荻已經老了。如果《蒹葭》真是歌詠愛情,那也是黃昏戀,否則不應如此起興。
再次,“溯洄”是逆流之意,“溯遊”是順流之意。如果歌詠愛情,跟“順流”、“逆流”有何關系?而且秦風樸實,秦人彼時深受周禮的教化,男女不會飄然水上,等待異性的追求。《毛詩正義》有言:“秦處周之舊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
東漢名儒鄭玄認為此詩中的“伊人”,是指通曉周禮的賢士,而“在水一方”是比喻“遠”。不過,趙缺先生認為這種解讀有一定道理,但當時秦國與西戎争奪疆土,戰争頻發,秦人所需求的,應該不是周禮專家。
秦穆公曾在渭水邊遇到七十歲的百裡奚,虛心請教。渭水是秦國主要的河流,而且周文王遇見姜太公也是在渭水,《蒹葭》中的“在水一方”,很可能指的就是渭水。所以,《蒹葭》很可能是以周文王遇姜太公的典故,表達秦國的統治者渴望遇到像姜太公一樣優秀的軍政人才。
這樣的人才,正好對應了前面起興的“蒹葭”,經曆過雨露風霜,更為穩重有經驗。
對于趙缺先生的論證,此文也是簡略轉述,原文更為清晰明了,隻是記性不佳,忘記原文出處,若有錯漏,還望寬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