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為了搶占用戶心智,品牌們開始尋覓各式各樣的打法,試圖找到最合适的自身的營銷套路。而像之前的蜜雪冰城“黑化”等小成本營銷方式,雖然引起了熱烈反響,但其背後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增長陷阱。具體存在着哪些應當避開的陷阱?不如來看看作者的解讀。
當下的品牌建設,大緻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延續HBG大滲透模式,高舉高打快速動銷。例如打透小紅書和電梯廣告的完美日記。
第二種是制造品牌調性,在小衆圈層做出價值感之後再實現品牌溢出,就像專注于東方植物調的小衆原創香薰品牌觀夏。
能區别開嗎?我在介紹完美日記時,已經不需要強調它是什麼品牌了;觀夏顯然在大衆認知中并不高。
然而,這絲毫沒有降低觀夏在用戶心中的一種了解欲望。在小衆圈層裡活躍的觀夏,正吸引其他人主動去縮短與品牌的距離感。
這其實就是一種品牌溢出。
在這兩種品牌建設下,還有一個非常具體的營銷套路,比如前段時間瑞幸咖啡出表情包、奈雪的茶換頭像、蜜雪冰城雪王“黑化”……
這些都被統稱為小成本營銷。
一、那些小成本營銷暴露的品牌問題前兩天,與一位投資機構的朋友專門交流了當前盛行的小成本營銷。得到的答案卻是,說這個營銷成本小的,都是外行。
營銷最基本的組合是4P:産品、定價、渠道、促銷。無論是奈雪換頭像,還是雪王“黑化”,外界看到的隻是單純的促銷方式。
在這些小成本營銷的用意,是奈雪推出了桃、杏等水果茶,蜜雪冰城也是為桑葚品類做伏筆,這背後的小衆水果内卷競争才是現狀。
為什麼大量的奶茶品牌會卷入小衆市場?主要原因是品牌在主流市場取得一定份額後,慣性增長受阻,陷入增收不增利的陷阱當中。
聯商網統計,奈雪、蜜雪冰城所代表的餐飲行業,2021年上市企業中超過50%都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為緩解這一增長陷阱,企業一般會選擇兩個方向:第一打價格戰,第二就是進入小衆市場。
價格戰無需多言。2015年的互聯網之争,美團和大衆點評、58同城和趕集網、滴滴和Uber,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終相互妥協抱團取暖。
既然在主流市場沒法進一步獲取用戶、實現份額增長,銷售就開始進入小衆市場。
可惜的是,小衆市場意味着批量小、規模效益低、單位成本高。
就拿最初的油柑水果茶來說,2020年國内油柑全年産量4000萬~5000萬斤。而大衆一點的水果如荔枝龍眼,2020年僅廣東投産面積就達到394.91萬畝,産量128.80萬噸。
在大量品牌推油柑之後,其單位成本開始擡升。
去年5月就有品牌表示,油柑成本價從不到5元/斤漲到40元/斤。而面對競争對手百萬級的收購,這個品牌根本頂不住,隻能忍痛下架部分的油柑産品。
把油柑推演到黃皮、桑葚等水果,亦是如此,這放到任何行業都一樣。
二、增長陷阱所折射的商業本質價格戰與切入小衆市場,都無法長期持續地解決增長陷阱問題。有人可能會反對,那是因為你的品牌沒有做出一款颠覆式的産品。
在奶茶、咖啡乃至服裝、電器等各行各業,所有的增長陷阱其實來源于産品同質化。加之連續性設計創新的邊際貢獻不高,且很容易被競争對手模仿。
破局之路,看似隻有打造一款颠覆式的産品。
比如在傳統手機行業中,iPhone的誕生,就直接擺脫了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品牌的增長陷阱,甚至一舉颠覆了傳統音樂、影視、出版等多個行業。
但這些年小米、華為等品牌的追趕,以及喬布斯的離去,iPhone也面臨走下坡路的趨勢。
顯然,切産品、切價格、切小衆品類的銷售,都是治标不治本。對此,我曾咨詢過供應鍊管理暢銷書作者劉寶紅先生,他給出了一個接近于本質的回答:
“從字面上看,增長陷阱是個營收增長問題,實際上卻是個成本控制問題,即在營收增長放緩時,企業的成本沒法成比例降低。”
這意味着,解決增長陷阱問題并非着眼于營收增長,而要去做成本降低。
三、從供應鍊入手做成本管控減成本,最先應該看的就是供應鍊,這裡雇的人最多、花的錢最多、固定資産也最多。在供應鍊條各環節挖效率降成本,或許是解決增長陷阱的方案之一。
對此,劉寶紅提出要從供應鍊三個環節管控,從而降低成本消耗。*
環節一:前端防雜
複雜度是成本的驅動器。産品大衆化、市場飽和,面臨增長陷阱的企業大部分會陷入複雜度大增的境地:産品種類、型号越來越多,獨特設計越來越多,批量越來越小,組織機構越來越複雜,流程越來越繁瑣。
産品的複雜度帶來組織、流程的複雜度,所以複雜度控制要從産品設計開始,這就是“前端防雜”。
劉潤就曾拿Walmart和Costco比較,前者SKU達到13萬個,Costco隻有4000個。
更少的SKU不僅降低了Costco組織、流程的複雜度,還能夠把單個品類的銷量做到極高,從而與供應商議價的能力更強。
環節二:後端減重
當下不少企業習慣于重資産運作,自建生産基地甚至把控供應鍊,但這樣做投資回報率低。
後端減重,就是在生産上推行輕資産,縱向集成解體,将更多的增值活動交由供應商完成。
這在新興的低度酒行業争議特别大。冰青、梅見等都在自己做供應鍊,梅見方面更是表示:
與其他領域相比較,果酒相對而言起步較晚,無法複用中國現有的成熟供應鍊市場。這就意味着青梅酒重做,必須要深度重構供應鍊。
但實際上,大批低度酒品牌包括初氣、JOJO、貝瑞甜心、蘭舟、十點一刻、醉鵝娘都是貼牌加工。
蘭舟品牌創始人鄭博瀚給出的解釋是,真正的工業化時代一定是進行了充分的社會化分工的,公司拿建工廠的錢進行品控反而效果更好。
從本質來看,争議聚焦兩個點:第一是研發力度不夠;第二是品控難度較大。這其實考驗的,是品牌對供應商和供應鍊的管控能力。
環節三:中間治亂
供應鍊管理中,有一個計劃職能,這決定了運營水平高低。
需求計劃、庫存計劃、生産計劃和采購計劃……他們把前端的需求和後端的供應串聯起來。
計劃多了可能庫存積壓,計劃少了就是各種損耗,計劃能力可以從平衡需求和供應開始,去提升用戶滿意度。
錢大媽可以作為案例講一講。
錢大媽旗下門店每天15:00之前,向總部提交第二天的訂單,待訂單彙總之後統一向供應商下單,并在淩晨送往錢大媽自己的配送中心。
下單時,如何保證單量不會太多造成庫存,又不會太少造成缺貨?
首先是摸透消費特征。
錢大媽能在2個月内了解所在社區的消費特性,預估每個門店的日消費量。千店千面,每個門店都有不同的消費特點。錢大媽需要每個店長統計預測,然後上報到總部。
其次是日清,庫存當日促銷。
19:00打9折,19:30打8折,一直營業到23:30後,門店所有商品免費送出。
“計劃”之後效果如何呢?
有一組數據顯示,錢大媽損耗率5%~10%。對比來看,永輝超市損耗率4%、盒馬10%、其他傳統商超20%~30%。
四、寫在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供應鍊管控不是解決增長陷阱的唯一方案。
通過資本設計重構上下遊合作關系、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實現運營模式再造、通過組織優化提升市場執行效率……這些都是擺脫增長陷阱的有效方式。
其實增長陷阱并非企業尤為嚴重的病症,它更多是内部的一種失調。
我曾見證過幾家企業,在遇到增長陷阱後自亂陣腳,引入阿米巴模式改革組織、引入精益生産模式再造流程、推倒原本的供應鍊管理重做資本設計……老闆們都想眼睛一閉一睜,公司又可以賺大錢了。
顯然這是做夢。過多的大舉措來改革企業,很容易遭受員工的不信任或抵制。組織系統消極接受,公司生命力則會自然消亡。
慢一點,商業的模型原本就是一條圓滑曲線。
作者:大蒙;編輯:沐九九;公衆号:滿意公司(ID:mygsok)
本文由 @滿意公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