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識讀」第二輯:
與節氣節日有關的部首及篆字(第1講):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
文圖/王萬平
立
1、立讀音:lì,立入切。
《說文解字》:住也。從大,立一之上。
此“住”可同“駐”。
本義是“站立”。
古文通“位”,如“上立(位)”、“登立(位)”、“地立(位)”、“就立(位)”等。
從字形來看,一個人兩腿分開,正面直立在地上。
甲骨文,字形為正面直立的人,分開雙腿,站立在地上。下面的“一”為指事符号,代表“大地”、“地面”、“地上”、“地平線”等。
金文,沿襲了甲骨文的形體。上面的“立”如畫,更為形象,有“頭”有“胳膊”有“手”,兩腿分開,正面站立在地上;下面的“一”為指事符号,代表地面。
第二個金文“立”,完全就是甲骨文的形體。
小篆,沿襲了甲骨文、金文的形體。
春
2、春讀音:chūn,昌純切。
春的篆文原字為“萅”,由“艹”、“屯”、“日”構成。
《說文解字》:推也。從艹從日,草春時也。
“屯”是“春”的最早的寫法,是“春”的原字,最早出現于甲骨文的蔔辭中,字形像一顆正破土而出的嫩芽;金文又借“屯”為“純”,意思是“絲”。後來“屯”多用于“聚集”、“駐守”等義。後來圍繞“屯”字,加上太陽和春草,更表明了春回大地的意思。
甲骨文,關于“春”字的寫法很多,我們在此選舉了三個。
第一個,由“草”、“日”、“屯”組成。右邊的“屯”表示小草破土而出;左邊部分,在太陽的照耀下,小草開始成長。
第二個,四周為“草”或“木”,中間為破土而出的“嫩芽”或小草,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片草地森林,表示春回大地,春意盎然。隻是此“春”缺少了太陽“日”。
第三個,由“日”、“屯”組成,表示在太陽的照耀下,小草破土而出,大地開始有了生機。
由此三個“春”字的構成我們可以看出,可無“日”可缺“草”,但“屯”卻是不可或缺。因為“屯”本身就是甲骨文“春”的原字,是最早的寫法,隻是後來加入了“日”或“草”,更加強調了春回大地的意思。
屯
“屯”是“春”字的要件。隻是在隸變之後,文字更為抽象,逐漸淡化了此要素。
金文的“春”字也有很多種寫法,基本沿襲了甲骨文的形體。在此我們也例舉三個。
上圖右側兩個金文“春”字,在甲骨文裡都能找到相對應的形體,但第三個“春”字,由“草”、“屯”、“月”構成,似為以“月”代“日”。雖然甲骨文、金文裡很多字都可以共用通用,但“月”字這樣的寫法,在金、甲文裡都沒有發現,隻是在後來的戰國文字裡,才有了這樣“月”字的寫法。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此種寫法,姑且看作是金文“春”的異體字吧。
小篆,沿襲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形體。
大家好!
我是【聽琴山館】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歡迎關注【王萬平書法】,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