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是跑者的第一裝備,但選鞋仍然是絕大多數跑者的痛點。
是不是鞋的長度合适就OK了?
如何區分緩震型跑鞋和支撐型跑鞋?
我究竟是适合緩震型跑鞋還是支撐型跑鞋?
如何根據腳型選鞋?
不同水平跑者如何選鞋?
這些問題似乎你能在網上查到很多資料,但看過後往往又不明就裡,稀裡糊。
今天我們通過七個步驟告訴你如何選鞋,按照這七個步驟,你就是選鞋專家。
1、長度是基礎
鞋碼主要反映的就是鞋的長度,長度可以說是影響鞋的舒适性的首要參數。
跑者要知道,确保腳前部和腳尖在鞋内有足夠空間,這一點非常重要,穿上鞋後,腳趾頭要确保能扭動自如,如果腳趾缺乏活動空間,這将導緻腳在着地過程中無法有效緩沖地面沖擊力。
腳趾頭距離鞋最前端應當有約1.2厘米空隙,當腳跟靠着鞋跟,用大拇指按一按靠近大腳趾的位置,看看你的腳趾頭是否有足夠空間,當然你也可也腳尖頂着鞋頭,看看食指能否順利的沿着腳跟放入鞋跟,如果塞進食指很困難,意味着鞋碼小了。
2、寬度要合适
鞋的寬度幾乎是一個被跑者完全忽視的參數,寬度事實上也會極大影響鞋的舒适性,寬度不足會明顯擠腳,一些跑鞋穿上去感覺不怎麼擠腳,但跑起來之後由于腳會輕度變大,原本不擠腳就會變得擠腳,甚至引發水泡。
如何判斷你的跑鞋是否過窄?
取出鞋裡的鞋墊,放在地上,然後一隻腳踩上去,如果腳的邊緣已經明顯超出了鞋墊的邊緣,可能你買的跑鞋寬度就太窄了。
亞洲人普遍腳比較肥,容易因為鞋的寬度過窄而擠腳。
3、腳跟與鞋跟貼合良好
鞋跟可以說是一雙跑鞋除了鞋底,最為堅硬的部位,為什麼要堅硬?
因為鞋跟為腳提供足夠支撐,我們在選鞋時,一定要确保鞋跟可以舒适地倚靠在鞋跟處。
一雙适合你的跑鞋應當充分包裹貼合你的鞋跟,但不會太緊。
如何判斷鞋跟适不适合呢?
當你的鞋帶不是系得很緊時,你應該可以在沒有太多困難的情況下把腳從鞋裡抽出來。
但跑起步來,腳跟又鞋跟貼合良好,不會發生腳跟與跟鞋的摩擦,也就是跑者常說的跑鞋要跟腳。
4、鞋面不壓腳
鞋面的松緊程度也是影響鞋舒适性的重要方面,鞋面同樣應當與腳背貼合,但不應當死死壓住腳背,因為每個人的腳背高度是不同的;
大多數有鞋舌的跑鞋都不會有鞋面壓腳的問題,因為鞋舌具有充分的活動度,但鞋舌的問題是容易在跑步時偏轉。
于是一些跑鞋将鞋舌與鞋面一體化設計,取消了活動性鞋舌,美其名曰增加包裹性,但有時這種包裹性就變成了鞋面壓腳,給人不太舒服的感覺。
5、檢查鞋的彎折位置
握住鞋跟将鞋立起來,然後彎折鞋頭位置,觀察彎折位置。
為了獲得最佳的舒适性,鞋的折彎點應該與腳趾,特别是大腳趾的彎曲點相匹配,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因為在跑步腳離地階段,你的腳趾會發生很大彎折,如果鞋的彎折點與你的腳趾背伸位置不一緻,它可能會引起一些問題。
耐克目前最火的高級跑鞋系列“Nike zoom Vaporfly 4%”其腳前掌中底材料中有一整塊碳闆,導緻其前腳掌幾乎無法彎折。
因此,耐克設計師是通過增加鞋頭跷度來代償其對于腳趾彎折的影響,有些跑者穿着适應,有些跑者就會覺得大腳趾無法有效彎折,從而帶來問題。
6、緩震型跑鞋和支撐型跑鞋該如何選擇
跑者往往對于緩震型和支撐型跑鞋的理解就是非此即彼,似乎一雙鞋不是緩震就是支撐,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
緩震是跑鞋存在的主要目的,所有跑鞋都是能緩震的。
緩震主要是靠中底材料,各大鞋廠無不在中底緩震材料上大做文章,耐克的ZoomX技術、阿迪達斯的Boost技術、亞瑟士的Gel膠都是緩震材料的代表,所以并不存在隻有支撐而沒有緩震的跑鞋。
換句話說,有的跑鞋主要體現緩震,有的跑鞋既能緩震又能提供支撐,你會問,既能緩震又能支撐的跑鞋肯定更好呀。
未必!
因為加入支撐材料往往就意味着鞋的重量增加,關鍵是很多跑者并不需要額外支撐呀!有時不合理的支撐反而妨礙了腳在着地時的正常偏轉與運動,适得其反。
那麼哪些跑者需要買支撐型跑鞋呢?這就取決于你的足型了。
正常足弓
如果你看到足弓區域有一半被填滿,那你就是最常見的腳型。
通常這意味着你有一雙可以正常支持你的體重腳掌,并且是一種天然理想的減震器。
正常足弓跑者原則上可以穿任何一種鞋型,不用特别考慮緩震或者支撐。
平足
如果你看到足弓區域被填滿,那很可能你在跑步着地是會發生腳向外的過度翻轉(專業術語稱為足外翻);
這會增加你發生足底、小腿、跟腱和膝關節損傷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建議你買支撐型跑鞋,這種跑鞋有一個顯著特征是:鞋底中部内側會有明顯的硬質結構支撐或者說明顯隆起,其目的是減少足的過度外翻。
高足弓
如果沿着外緣的足迹很少或根本沒有接觸,你看到的隻是你的腳跟和你的前腳掌,那麼你就是高足弓。
當你跑步時你的腳則不會發生正常的翻轉,因此就不能很好地緩震,所以緩震型跑鞋更适合高足弓跑者。
當然,高足弓跑者其實也沒那麼多,至少沒有平足跑者多。
所以,總結來說,除了平足跑者需要考慮支撐型跑鞋,其他跑者無須考慮什麼支撐還是緩震。
當然,需要強調一點,并非所有平足跑者的平足都會伴随足外翻,這時如果非要購買支撐型跑鞋反而就有可能造成不舒服。
隻有明顯平足伴随足外翻的跑者才需要考慮支撐型跑鞋
7、鞋楦與腳型配合度
有些跑鞋如果上述六方面你覺得都還OK,但穿着怎麼都感覺不太舒服,覺得擰巴,那不是你的錯,而是鞋楦與你的腳型不夠匹配。
鞋楦是鞋的母體、是鞋的成型模具,鞋楦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鞋是否合腳。
跑鞋鞋楦一般分為直型、半直型、曲型。有的廠家同一尺碼會有很多種鞋楦設計,有的則比較少。
換句話說,鞋碼變大絕不僅僅意味着隻是把鞋加長,而是寬度、高度、曲度都會發生相應變化,這都是靠鞋楦實現的。
不同腳型的人(埃及腳、希臘腳、方形腳)即使尺碼相同,也需要有不同的鞋楦,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鞋的舒适性。
其實鞋的包裹性是長度、寬度、高度、曲度的綜合體現,本質由鞋楦決定,包裹性并非指像布條一樣纏住腳從而讓足正常的活動受到限制,包裹性更多是在給予腳保護基礎上的同時還應當讓腳具有适度的活動空間,不影響腳的正常活動。
關于鞋楦,這個概念大多數跑者可能聽都沒聽過,更不關心,這是造成跑鞋不合腳的重要原因,如何根據鞋楦選鞋,你需要聽聽慧跑總教練,全馬250水平跑者鄭家軒的選鞋課程,絕對幹貨滿滿,讓你受益匪淺。
選鞋時請記住以上七點,鞋合不合适,隻有腳知道。
當你開始第一次跑步時,你在商店裡試鞋時遇到的任何輕微問題都會被放大。
下午去選鞋(此時腳會比較大一點),兩隻都穿上走一走跑一跑,充分感受,再學學鄭教練的選鞋課程,相信你會比之前更加會選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