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曹風·鳲鸠》學習之一五二
鳲鸠1在桑,其子七兮。淑人2君子3,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4伊骐5。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6。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7,正是四國。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8。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譯:
鳲鸠巢穴在桑林,其子有七需哺育。淑人君子共一心,儀容端莊如一兮。儀容端莊如一兮,結成一心不離散。
鳲鸠巢穴在桑林,帶子學習梅精神。淑人君子共一心,白絲腰帶不離身。白絲腰帶不離身,文冠禮帽頭上戴。
鳲鸠巢穴在桑林,練習棘中采棗果。淑人君子共一心,儀容端莊不更樣。儀容端莊不更樣,四方國家有榜樣。
鳲鸠巢穴在桑林,帶子榛林修虔禮。淑人君子共一心,國人敬仰作榜樣。國人敬仰作榜樣,怎不祝他萬萬年?
《布谷鳥》照片來自頭條,敬謝!
注:1.鳲(shī音屍)鸠:即布谷鳥。
2.淑人:閑雅貞靜的女子。3.君子:有德的男子。
4.弁:(biàn音邊)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這裡特指禮帽。
5.骐:(qí音祈)青黑色的馬,這裡指文冠。6.棘:酸棗樹,莖上多刺。
7.忒:(tè音特),更也,差也。(tuī音推),過也。這裡指前者。
8.榛:(zhēn音貞)榛木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禦孫曰:‘男贽(zhì音至)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贽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無别也。男女之别,國之大節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男人是講卑尊的,女子隻講虔誠就行了。
《布谷鳥》照片來自頭條,敬謝!
議:這首詩的創作思想為方家所認可,屬于正統之詩,并被多次形容,詩經罕有,實乃不易。那麼,我們查看究竟是什麼文章在傳頌呢?
第一篇:《禮記·大學》的點睛之筆,為什麼說它是點睛之筆?因為它在講述,堯、舜用仁愛治理天下,百姓跟着仁愛。桀、纣用暴虐治理天下,百姓跟着暴虐。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行為相勃,百姓是不會服從的。它的形容是這樣的: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他作父親、兒子、兄長、弟弟時行為是楷模,百姓就會效法。這是治理國家,先管理家庭。這是真正“齊家、治國”的理念。
第二篇:《孝經·聖治》的結尾總結形容,“《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在講述什麼事?孔子在對弟子曾子的講解:
一是在天地萬物之間,人類物種最為珍貴;
二是人類行為何為重要?沒有比孝敬更重要的事了;
三是尊敬父親最大的事,沒有比祭祖時,配享天帝更大的了,周公就做到了,所以孔子常夢周公。主要是學習他的為人處世。
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所有教育,都是從這根“孝道”血脈中生發出來的,沒有這根血脈的辨識是不能知道“溫、良、恭、儉、讓”的意義。
回到本詩,布谷鳥乃仁慈之鳥,有杜甫的“布谷處處催春種”名句傳世。這裡的“淑人君子”要注意:不是說單個的一個人,而是男女主人翁,是“齊家”的一家人,所謂《易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是指夫妻同心的力量,當然也可以是二人密切配合之力量,文字之解,千萬不要把文字讀死,否則古文還是不讀為好。
本詩的第一章是父母養育孩子時同心同德之狀态,猶如“春蠶”;第二章是對男女孩子共同之教育,學習梅之風骨;第三章是對男孩子的教育,在多刺的酸棗樹采摘食物,記住那種戰戰兢兢生存之狀,才會有恭敬之心;第四章是對女孩子的教育,學習禮儀,因為女孩出嫁的禮物為榛子、栗子、棗子、幹肉。在内修的基礎上,男子的教育是尊卑關系,女子的教育是虔誠待人,這樣叫齊家,家齊方可治國。是對男女主人都有要求呵。
現代人對這種關系很不以為然,人類總是群居性的,總需要秩序,明确這種關系,至少可以自保,自保就保了家,能夠保家的基礎上,才能知道保國,否則,死在哪裡都不知道,一切真是無從談起。
丁酉年臘月十三
《桑樹》照片來自頭條,敬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