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桶接、用盆淘,勉勉強強算是熬過了8月。跟往年一樣,一到汛期,光熙門北裡14号樓就漏得一塌糊塗。接連幾場雨,引發的不僅僅是房屋漏雨問題的反映,牆體外保溫層缺失、上下水管道堵塞等一系列問題,也是這棟老樓面臨的“老大難”。據了解,這棟居民樓是央屬産權單位自管樓,屬地朝陽區香河園街道、光熙門北裡南社區近年來為老樓彌補了大量的“先天不足”,但設備設施老化問題,從根本上仍有待産權單位出面配合解決。
“吹哨報到”能叫來人,可叫不來解題的辦法;搭建共商平台居民支持,另一頭卻無人響應;“三供一業”(指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移交沒徹底落實,引發新問題得指望屬地兜底……記者調查發現,光熙門北裡14号樓所面臨的重重難題在全市有一定普遍性。
8月4日是這個汛期裡光熙門北裡14号樓居民印象最深的一天。這一天,北京迎來強降雨。夜無眠,老人拿着鍋碗瓢盆接水、淘水,年輕人把家裡漏雨的情況發到居民微信群裡求助。8月28日記者來到該樓探訪時,居民無不先從這一晚的遭遇說起。
樓牌顯示,這棟居民樓竣工于1988年11月。眼下年久失修是最主要的問題,趕上暴雨,頂層漏雨是最嚴重的。居民梁女士平日不敢出遠門,因為她怕出去幾天家裡突然斷電。梁女士說,每逢下雨,家裡大概率是要跳閘的,自己合閘時也是膽戰心驚,生怕漏電。前些日子,她請人換了屋裡的電閘,但工人師傅也跟她講明了,不一定能根治斷電的問題,因為房屋漏雨,現在整套電路都是潮的。
“樓上漏到我家,我也顧不上去理論了,因為我家也往樓下漏呢,再不淘陽台的積水可就要沒過腳面了。”住在16層的崔先生說,一層漏一層是常态,樓上樓下都理解。嚴重的時候,雨水順着窗戶和牆的接縫往客廳裡滲。
在居民的微信群裡,8月4日那天居民發言是最多的,大家紛紛曬出視頻和照片,漏雨的情景也是五花八門。記者注意到,面對這樣的窘境,居民們都保持着理性和克制,微信群裡沒有人使用過激的言語,大家就盼着能盡快解決問題。
微信群裡也有社區的工作人員,他們同樣一夜無眠。因為房屋急需治漏,工作人員已多次與這棟老樓的産權單位溝通。當晚,工作人員再次把居民家漏雨的情況轉給了産權單位,得到的答複卻是,請社區繼續向居民做解釋工作,“漏成這樣,我們說什麼也是蒼白無力啊。”工作人員對此十分無奈。
不僅僅是漏雨,一場秋雨一場寒,好不容易度過了主汛期,居民又開始為天冷後牆體保溫的事發愁。樓裡老人說,他們最難熬的日子,就是正式供暖前和來年剛停暖後的那段時間,“在家裡待着得穿棉襖棉褲。”
“其他樓都做牆體外保溫層了,就我們這兒解決不了。”居民說,光熙門北裡14号樓周邊,老舊小區林立,各小區的設備設施老化問題都在逐漸改善,唯獨14号樓的相關措施,遲遲落實不下來,“我們這樓的外牆是預制闆,保溫能力較差,日久年深産生的縫隙,也加劇了漏雨。如果能盡快做牆體外保溫層,這些問題都能一并解決。又不是什麼疑難雜症,解決的辦法也有,可就是落實不了。”
根源在哪兒?有居民提到,光熙門北裡14号樓屬于産權單位自管樓,且尚未完成“三供一業”移交工作。熟悉該情況的居民告訴記者,這棟樓是央屬産權,從政策上看,沒辦法向北京市的相關措施靠攏,隻能指望着産權單位盡快為居民解決難題。
在光熙門北裡南社區,有這樣一棟老樓,剛走進樓門,溫馨的氣息就撲面而來。樓門内挂着居民參加活動時喜慶的大合照,裝裱精緻的居民書法作品挂在樓道裡,黨建宣傳欄裡有社區、居民的學習感言,志願者的照片貼了滿牆。再往樓上走,樓道裡一塵不染,沒有垃圾,沒有小廣告,也不見散亂的電線,更不見搬上樓的電動自行車。
這番溫馨的景象,正是來自于頻頻漏雨、保溫層難加的光熙門北裡14号樓。社區黨建引領、接訴即辦等工作的積極開展,極大彌補了這棟老樓的不足,居民自治引導得井井有條,各種應急搶修措施街道和社區主動兜底。居民心齊,整個樓門營造出一種“家”的氛圍。凝心聚力之下,現在讓大家發愁的就隻剩下難解決的設備設施老化問題。
此次走訪中記者發現,樓道裡有新近粉刷的痕迹。尤其在樓道電燈燈座周邊,有一圈新抹的密封塗層。進一步核實得知,這些措施是近期針對漏雨問題,屬地街道采取的應急搶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樓道漏雨也比較嚴重,現在牆體不光是滲水,牆裡的泥沙也被沖刷出來了。見此情況屬地街道聯系了有專業資質的施工單位,想盡辦法克服了“挂不住漿”等一系列施工技術難題,把樓道重新粉刷了一遍。
此前,電動自行車沒有地方停,社區和産權單位積極溝通,為居民們建起了充電車棚;有居民反映樓裡的電線散亂,社區聯系專人理順線纜……近年來,社區對這棟老樓時時關注,但算算賬,這些從為民服務角度出發的兜底畢竟還是“小錢兒”。工作人員坦言,要解決設備設施老化的根本問題,動辄需要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資金,這麼大的“窟窿”不是街道、社區這一層級有能力代替産權單位填補的。
8月29日下午,記者同光熙門北裡14号樓的産權單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管理幹部學院取得了聯系,并就樓房漏雨、牆體外保溫層缺失等問題溝通解決辦法。
記者詢問老樓的設備設施老化能否通過動用公共維修基金的常規辦法來解決。工作人員表示,幾年前,該樓電梯設備的大修更換已經使用了公共維修基金,現在這部分錢的剩餘不足以應對樓房漏雨、牆體外保溫層缺失等問題。根據預估,可能需要上千萬元,現在這筆錢産權單位也拿不出來,但他們已經向上級單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進行了反映,并向國管局提出了申請,通過相關項目,應該可以解決增加牆體外保溫層的資金問題。居民反映的房屋漏雨問題,目前也已經轉到了對應的職能科室,将擇日進行修補。工作人員還提到,實際上說起産權問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管理幹部學院的産權比例為67%,“這棟老樓還有另一家産權單位,工作落實得各家合力,我們也正在積極和另一家産權單位溝通。”
居民關注的這些問題看似都有了解法,記者卻在進一步調查中發現,原來這樣的“最新進展”早已是舊聞了。梳理12345市民熱線相關問題投訴,至少在2021年4月該樓居民反映問題時,産權單位類似的答複便已經出現在了反饋欄裡。而屬地街道、社區根據産權單位的反饋,一直在協助居民推進問題的解決。
此外,關于産權占比,屬地街道最初從産權單位核實到的情況為獨立産權,而今又有了産權比例為67%的新說法。關于另一家産權單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管理幹部學院提到了東城區建築工程公司,據這棟老樓的樓牌信息顯示,該樓的施工單位為東城區建築工程公司第二施工隊。整個環節裡又出現了一家新的産權單位,其是否變更過名稱?現歸哪個部門管理?該如何聯系?一連串新問号擺在了屬地街道和居民面前。
記者随後聯系光熙門北裡14号樓頂層的居民,将産權單位承諾樓房漏雨的應急維修這一消息告訴他們時,居民卻說:“幾個禮拜之前我們找過産權單位,他們就說給修,但至今還沒看到動靜呢!”
(原标題:老樓漏成這樣為何遲遲難修)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景一鳴 文并攝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