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原來的觀念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亡。”的落後的、腐朽的封建思想。但現在能說的我原來的認知是多麼地淺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論語·顔淵》。原文為: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向孔子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如何治理好國家。大道至簡,孔子就簡簡單單地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個字來回答。這八個字前面“君、臣、父、子”四個字是名詞,後面“君、臣、父、子”四個字是動詞。意思是:
君君:“君要像個君”。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作為領導人,自己要以身作則,做到真正是一個領導人。就像孔子告訴子路的,一個優秀的領導人要做到:“先之,勞之,無倦。”意思是:領導人自己先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帶好頭,然後讓老百姓辛勤勞作,而且要無怨無倦。
臣臣:“臣要像個臣”。換言之,做幹部的有幹部的立場,腳踏實地、忠于職守的當個好幹部。就像孔子告訴子貢的,作為一個合格的外交官,要做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意思是他對自己的行為要有羞恥之心,上要維護國家的利益不受損失,下要維護個人的尊嚴不受傷害,并在此基礎上出色地完成祖國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父父:“父親要像個父親”。作為父親,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成為孩子的引領者。如果父母不能與時俱進、好好學習,但又望子成龍、期望孩子天天向上,是不是難有成效。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位導師,而且是兒女的啟蒙老師。父母的影響奠定了兒女未來一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兒女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父母對兒女的言教、身教、境教、心教真是重于泰山!
子子:“兒子要像個兒子”。前文中的“父”,包括父母,這裡的“子”,包含子女。這裡講的“子子”,就是作為子女,也許父母能力有大小之分、心靈品質有高低之别,但父母的養育之恩,湧泉都難以報答,而實際上我們滴水都難以做到。所以父慈子孝是本分,父不慈,子仍孝,乃是孔子所倡導的【這一點上古聖君舜王給我們作了很好的榜樣】。因為“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齊景公覺得孔子講的很有道理,說:“先生所言極是,如果一個領導人,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能以身作則,那就會出現‘君不像君、臣也不像臣’;一個家庭中,父母不能做好榜樣,父母不像父母,子女就不像子女。如果一個國家,世風日下,即使看起來物質很豐富,但精神很空虛,肯定會走向滅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國将不在,再多的财富,我也無法享用了。”
我們經常會說“人心不古”,孔子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這個“古”是什麼時候呢?我個人認為是“堯舜禹”三位聖明君王乃至更加久遠的時代。而上古所教化民衆的内容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信之。”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再加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基本上涵蓋了上面五方面的内容。
起點即巅峰!回到原點,重新出發;不忘初心,好古敏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