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62歲時,因頭風病于大和七年(833)四月底免去河南尹一職起,到會昌六年(846)以75歲高齡去世為止,有13年的時間都待在洛陽履道坊宅第,過着晚年歸居生活。
唐代實行“兩京制”,長安、洛陽合稱“京都”,皇帝可選在兩地之間駐驆辦公。但安史之亂後,已無君王移都洛陽之舉,本來設在東都的行政機構,不是成閑散官職就是貶谪官員,那麼,為何白居易會選擇在洛陽終老呢?
學者推測可能與白居易之祖輩曾在此地置宅,使他對洛陽有着故鄉般認同的情感。
史載白居易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曾祖父白溫時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他曾于唐高宗(628-683年)、武周(690-705年)時期任官,由于高宗晚年長居東都,白溫便把家人接來居住生活。白居易的祖父白锽(706-773年)、父親白季庚(729-794年)也都成長于洛陽,還有一處相當規模的宅第,為白居易詩中常提到的毓财裡宅。
不過白居易并不是出生洛陽,而是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由于父親任衢州(今浙江衢縣)别駕(州刺史的佐官),且别駕需時常調動,直到27歲前都跟着父親,遷徙于符離(今安徽符離)、襄州(今湖北襄樊)等地。
直到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中進士第,及第後終于到洛陽省親。可惜白父已經過世,白居易到毓财裡宅,睹物思父、悲從中來,有感而發寫下《重到毓财裡宅有感》:“欲到中門淚滿巾,庭花無主兩回春,軒春簾幕皆依舊,隻是堂前欠一人”。
白居易當官早期都在長安,後來被貶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又到蘇杭任官,直到長慶四年(824),從一位姓田的人手裡買下故散騎常侍楊憑在洛陽的履道坊宅園。白居易對洛陽新家的喜愛,從《池上篇》就能看出: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飄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龜居坎,不知海寬。靈鶴怪石,紫菱白蓮。皆吾所好,盡在吾前。時飲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雞犬閑閑。優哉遊哉,吾将終老乎其間”。
詩末透露出白居易有在履道坊宅終老的打算,也幸虧有白居易留下許多關于其住宅位置的文章,讓考古學家得以通過文字描述找到他的房子。
在白居易去世後,其故居于五代時改為禅院,可惜南宋末年戰亂,洛陽履道坊一帶成農田,白居易的故居更遭到嚴重毀損,終于消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