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養心”是指通過減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達到涵養心靈的作用。如果把我們的心比作一株植物的話,那麼也可以說,清除貪心和私欲,保持淨心,發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給自己的心澆水、施肥,保證心的健全生長。養心是養生的關鍵一步,在中醫看來,養心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而養心貴在靜心。這裡的養心,指的是情志的調養。在我們古人看來,養心重在養神,而養神,說到底就是淨化我們的靈魂。
抄寫原文
書歸正傳。孟老夫子說:“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物欲更好的。某人清心寡欲,縱然不排除早死,可能性也不會太大;某人欲望強烈,縱然不排除長壽,可能性也會極低。”
養心
這一種解釋的根據是:“其為人”至“寡矣”:不存,指死去。下文“存”指活着。趙岐《注》:“雖有少欲而亡者,謂遭橫暴,若《莊子·達生》中單豹卧深山而遇饑虎之類也。然亦寡矣。”趙岐的意思是說,清心寡欲的人,即使有短命的,這樣的人也比較少。逢彬按,當時語言,如果“存”的主體是人時,一般都指這人活着。例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所以趙岐《注》是不應随便推翻的。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多學習,是養心、養生的關鍵
還有一種解釋。孟老夫子說:“存養心性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方法了。一個人如果欲望少,即便本善之心有所喪失,那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多,即便本善之心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
學習,是靜心養心的關鍵
這裡的“存”字,是存起本心的意思。據說,故宮中的“養心殿”即是據此而命名。
養心殿外景
孟子在提出性善論的同時,還提出了涵養論。他認為,人有内在的善性,同樣也有耳、目、口、鼻、四肢等的欲望,這些都是先天具有的。善性固然是為善的動力,但它隻是為善的開端,而非道德的完成。人的欲望則往往成為道德實踐的阻力,欲望過多的人,很容易利令智昏,變成欲望的奴隸,甚而至于失去控制,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正因為如此,人的善端有賴于後天的培養擴充,如果不加涵養,就會喪失。
養心,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者是贊同第二種解釋的,總感覺第一種解釋有些膚淺,不知道其他網友怎麼看?“養心”,這個事很重要的。這裡說的是減少欲望,欲望太重,總是在那裡思考自己如何實現自己的欲望,睡也睡不好,剛睡着又要上廁所,又醒來了。如此很難長養自己的“精氣神”和容貌,讓整個人看上去沒精神,很憔悴。
長養精氣神多麼的重要
“養心”,欲望多是養心的敵人。不顧科學,個人整天瞎胡想。今天想我是不是身體的哪個部位出了問題,要不要去看看醫生。現在的醫生又有科室創收任務,隻要你願意去看病,“病”總會有的。沒有大問題,總有一些小問題吧,造成自己多病的樣子。還有就是“疑鄰盜斧”的心理障礙。疑鄰盜斧: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整天胡思亂想,心神不甯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顔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hú]其谷而得其斧,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行動、顔色、動作态度無似竊斧者也。”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
你看他的舉動,隻有偷斧子的人才會有這舉動
意思是:從前有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後,他(丢斧子的人)在翻動他的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疑心起時,就有了心理障礙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要相信科學,不要随便疑神疑鬼。針對這種情況,中醫還研制了一種藥,叫做“養心丸”,作用是益氣,養血,安神。适用于心悸氣血兩虛證,可改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多夢。當然,這裡說的是疾病,“養心”還是要加強自身修養,祛除各種雜念,思慮純正,自然也就無病無災。#濟甯頭條##70後的頭條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