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語文?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什麼是語文?最早給它定義的是葉聖陶先生,謂之“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即為語文。也就是口頭語言加書面語言即為語文。簡言之,語言 文字,就是語文。
語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文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狹義的語文指語文課程,即中小學生所學習的語文科目。
為什麼要學習語文?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一、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
在中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科内容都是用漢字編寫的,而漢字屬于語文内容的一部分。如果個體不識字,則無法閱讀相關科目的内容。
個體的語言理解能力将通過語文學習得到訓練。如果一個人閱讀理解能力不強,将會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比如最近網上頻繁出現的讨論數學出題不嚴謹的問題,在此摘取其中一例:
題目:12加6除2,商是多少?
學生作答是:12 6÷2=15
結果這個答案被判錯,帖主表示不服,認為答案沒錯。
主帖下面有很長的跟帖留言。有說出題不嚴的,有說玩文字遊戲沒意思的,有和貼主一樣認為15這個答案沒錯的。當然也有很厲害的網友,指出了關鍵所在:“除”和“除以”是兩回事。
像這種題,就考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和讀題的細心程度。但這道題如果是出給三年級小學生的,顯然就是出題者大意,沒記錯的話,三年級還沒學分數問題。
這道題的正解應是2÷(12 6)=1/9
不僅數學等理工科目與語文相關,就連外語也與語文相關。以英語為例。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這是幾年前在網上非常流行的一首小詩,它有很多個翻譯版本:
普通版
你說你喜歡雨,
但是下雨的時,你卻撐起了傘;
你說你喜歡陽光,
但陽光播撒時,你卻躲在陰涼處;
你說你喜歡風,
但清風撲面時,你卻關上了窗戶。
我怕你對我,也是如此之愛。
七言絕句版
微茫煙雨傘輕移,喜日偏來樹底栖。
一任風吹窗緊掩,付君心事總猶疑。
詩經版
子言慕雨,啟傘避之。
子言好陽,尋蔭拒之。
子言喜風,阖戶離之。
子言偕老,吾所謂之。
離騷版
君樂雨兮啟傘枝;
君樂晝兮林蔽日;
君樂風兮欄帳起;
君樂吾兮吾心噬。
真是高手在民間。看到了吧,廣大網友的才情可一點不輸學院派人士。
如果以上的網友,對英文和中文沒有一定的功底,尤其是不了解離騷、詩經的文體特點,又怎麼可能譯出那樣的版本呢?
我一直認為,語言的學習,翻譯是最高的境界。一個好的譯者,是能夠把外文所蘊含的文字底蘊(包含它潛藏的文化、習俗在内)很好的、用符合本國文化與習俗的文字表達出來的。而要做到兩者的結合,需要有兩種語言背後的強大的文化底蘊(不僅是中英互譯,包括漢語裡不同方言之間的互譯也是如此。前段時間看了《創世紀》。它的原始版本是粵語,但譯成普通話時,譯者就把粵語的“癡線”譯成了“脫線”。這就是沒明白粵語“癡線”的含義及其用法帶來的誤譯。)
即使我們不說這麼高深難的翻譯,僅僅生活所用,學好語文也将對我們的外語學習有所幫助。以發音為例,如果我們的普通話能說得标準一些,那麼大抵上我們的英語口音就會少夾雜一些其他的語色。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人們對聲母n和l分不清,這就導緻這類人在念但凡含有n和l字母的英語單詞時,會發生混讀現象,如like讀成nike,lice讀成nice等。這樣的發音,就會導緻語義發生變化。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困惑,有些學生,語文成績很好,但數學成績不行;有些學生則數學成績很好,而語文成績很差;有些是英語成績不錯,語文不好;有些則剛好相反。這又怎麼解釋?
這些現象并不相悖。一個學生語文成績好,說明ta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高,但數學成績不行,問題不出在對文字表達的理解上,而出在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上。反過來,在數學學習的低級階段,一個學生的數學成績好,語文成績不好,隻能說在低級階段,數學的語言表達(而且是母語表達)并不複雜,而ta對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如此,從表面上看,數學成績就會好于語文成績。
至于英語,我們現在中小學所學的英語,其實就相當于以英語為母語人士的幼兒至小學階段的水平。在小學乃至中學階段,英語顯得比語文好是因為英語學習包括考試的難度都遠不及語文考試的難度。小學英語隻需掌握500-1000左右的詞彙,而語文要掌握生字3000,詞彙4000以上。所以,它們并不是一個等量級。而且英語和語文,雖然都是文科,但它們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其邏輯是不一樣的,沒有太多的可比性。但中文功底卻能夠影響日後英語學習的縱深度。
總之,一個人要想在某個領域上走得更遠,需要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有良好的語文功底,所以我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在1978年擔任複旦大學校長發布就職宣言時曾說:“如果允許複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然後判卷。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學不通的。”
二、語文是個體生存、發展的工具
一說起語文,人們眼中就隻有那個要寫作業的、要被老師改分判卷的、要考某某大學必修的語文,即語文課程。雙減之前,家長們找這機構那機構,補的也是它。
但事實上,人們無時無刻、随時随地都在用語文,而不是隻在課堂上、考試中才用語文。
當一個嬰兒出生長大近一歲後,ta就必須學會相應的語言去表達ta的所需,而這些語言由ta的直接撫養人直接教授,掌握這門語言将會讓ta得到更多的關注,需求也能更快速、精準地獲得滿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孩和一個口齒俐伶的小孩,其生活狀況會有什麼樣的差别。
可能你會困惑,小孩子學說話是在學語文?Ta們說的話,就是語文?非常肯定地告訴你——是的!
我們之所以隻把課本——《語文》,看作是語文,是因為我們把語文的内涵,包括漢語的内容窄化了。漢語,包括廣州話、普通話、客家話等等,所以,廣義上說,每個人出生後所學習的母語,就是語文。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除了啞巴,誰不會說話呢?
是的,除了啞巴,誰都能開口發出聲音,說出詞彙,但不等于會說話。
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但在大家都說普通話(其他方言含民族語也一樣)的情況下,有些人見到美麗的夕陽隻會說:“我操,好美!”(弱弱的說一句,我一直認為“我操”是一句粗俗下流的用語);而語文學得好,就可以來一句“夕陽無限好,滿目青山皆是輝”。想念一個人,除了“我想死你了”,再無其他;而語文學得好,可以來句“日日思君不見君,隻願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
語文,除了用于卿卿我我,在日後工作中也将會廣泛用到。
以上這些标語都出現了錯誤。如果負責這方面的人總是出錯,試想,ta的職業生涯能走多遠?看到這裡,你還會認為語文無用,不需要學或好好學嗎?
盡管語文是如此重要,但它仍是被忽略的。以前,一個人如果能力平平,人們會說,最不濟可以當一個小學老師;雙減之前,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到初高中階段,補課的學生幾乎都不補語文,而數理化英,尤其是數學,補課的最多,原因是提分快!
不識字的人都會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可在現實中,家長、學生們卻多在空中樓閣修修補補。
盡管從讀書時代起就對應試頗有微詞,可是,如果沒有了考試,語文會不會更被抛之腦後?在考什麼就學什麼的功利驅動下,對多數人而言,大概也真隻能是“考”字了得。否則,丢掉了這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字語言,豈不是我輩之奇恥大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