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時候,遇到了我最好的朋友。整個大學期間,無論是學習、吃飯,還是休閑、娛樂,我們就像是連體人一樣,時刻待在一起,形影不離。
當時教我們唐宋文學的老師,也就是後來我讀研的導師,看見我倆如影随形的樣子,便開玩笑說我們是“沆瀣一氣”。
當時讀書甚少的我,心下想,這明明是一個貶義詞,卻用在了我們身上,便順口說了句:“您這是在說我們狼狽為奸嗎?”當下老師便笑着說道:“唐僖宗時有一個科舉考生,名叫崔瀣,頗有才學。有一年,他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叫崔沆,當崔沆看到崔瀣的考卷時,大為贊賞。後來發榜,崔瀣果然榜上有名,自此,崔瀣便成了主考官崔沆的‘門生’。‘沆瀣’二字本指夜間的水氣、霧露。而這又正好與崔沆、崔瀣的名字吻合。于是便有了‘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語。”
聽完之後,我羞愧地無地自容。自此之後,便開始發奮讀書,一心想改變自己讀書少的毛病。隻可惜,天分不夠,現如今,仍不能脫困。
在漢語詞彙的使用中,像“沆瀣一氣”這樣因應用變化,而發生詞性變化的詞語還有很多。
我在學校給藝術系的學生開設了一門《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其中有一節課,正好講中國的服飾。
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
“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内出绯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已上。左右監門衛将軍等飾以對師子,左右衛飾以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韬衛飾以豹,左右鷹揚衛飾以鷹,左右玉钤衛飾以對鹘,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龍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
在講唐代官服時,我告訴學生,武則天時曾頒命令官員著繡袍,要求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而這正是後世明清補服的先河。
據《明會典》記載,到了明代,補子圖案為:公、侯、驸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黃鹂,九品鹌鹑;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清代繼續沿用明代補服制度,圖案内容大體與之一緻,隻是各品級略有區别而已
但無論怎樣變遷,實際上沿用的仍是武則天初定的文官繡禽、武官繡獸的官服制度。
聽我這樣講時,學生們在講台下哄堂大笑,他們一個個嘴裡說着:“衣冠禽獸原來不是在罵人呀!”
翻看辭海和成語詞典我們可以看到“衣冠禽獸”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而當我們追源溯流的時候,卻不難發現,如若能夠做到“衣冠禽獸”,一定得有足夠的才能。在彼時,還是頗令人羨慕的呢。
隻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由于政治的腐敗。中國士人們所秉承的“達則兼濟天下”、“文死谏,武死戰”的從政理念被貪官佞臣所颠覆。文官武将們欺壓百姓的事情也屢見不鮮,老百姓便對官員們有了别樣的看法,這才使得“衣冠禽獸”這一詞語慢慢有了貶義的韻味。
許慎《說文解字•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從衣。” 許慎認為“衣”,就是人們遮蔽身體所依賴的事物。在上古時,人們上身所穿的才叫叫“衣”,而下身所穿的叫做“裳”。《詩經·齊風》中有一首《東方未明》的詩,其中寫道:“東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衣起到了遮蔽身體的作用,因此,“衣”便有了一個引申義——“遮蔽物體的東西”。小時候吃藥,怕苦。每當生病,看到白白的藥片就很是痛苦,但是當看到裹着糖衣的藥丸時,就沒有那麼痛苦不堪了。
我國的中醫也把胎盤和胎膜統稱為“胞衣”,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簡帛中有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胎産書》,其中便提到了埋胎衣的事情。明人筆記中也有埋胎衣這一習俗的記載:“衣清水洗,勿令沙土草污,又清酒洗之,仍納錢一文在衣中,盛新瓶内,青綿裹瓶口,密蓋置便宜處,三日後,依月吉地,向陽高燥處,入地三尺埋之。瓶上土厚一尺七寸,須牢築,令兒長壽。”
“衣”除了有名詞的意義之外,還有動用使用方式,隻不過在這個時候就隻能讀作四聲了,解釋為穿衣。《論語·子罕》:“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位于七十二賢之列。孔子的意思是:穿着破舊的袍子,并與穿着貴重的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但是卻不會因此而覺得羞愧的,大概隻有子路。可見子路确如孔子所說伉直好勇,為人不卑不亢。
-END-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裡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杜普
編輯丨墨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