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陝北小夫妻唱酸曲

陝北小夫妻唱酸曲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9 12:51:00

陝北小夫妻唱酸曲(回味童年陝北的轉九曲)1

點擊上方

“榆林日報”

關注我們!

陝北小夫妻唱酸曲(回味童年陝北的轉九曲)2

九曲——黃河陣的傳說流傳古早。

據《封神榜》記載,雲霄、瓊霄、碧霄是居住在三仙島上的三位仙姑,專管民間婦女生育、兒童成長之神。其中碧霄資曆最深,各地廟宇中專供奉碧霄,稱之為娘娘廟。後來人們把雲霄、瓊霄、碧霄統稱為三霄妹,一起供奉在娘娘廟中。雲霄乘青鸾,手持量天尺法寶,碧霄乘花翎鳥,持混元金鬥,瓊霄乘鴻鹄,持金蛟剪法寶。

陝北小夫妻唱酸曲(回味童年陝北的轉九曲)3

宋淵博 攝

九曲,是雲霄、碧霄、瓊霄三娘娘為其兄趙公明複仇與姜子牙所請來的天兵天将衆神仙較量所擺設的陣式。因黃河有九十九道彎,九曲橫九縱九,相互交錯出361個點,組成九個方陣,故名為九曲黃河陣。

九曲的出入口按金木水火變化而設,入口處上聯:進喜門,歡度元霄。下聯:轉九曲,喜慶佳節。橫眉:吉祥如意。出口處上聯:放焰火,看熱鬧。下聯:出祥門,消災難。橫眉:大吉大利。出入口前裝置排燈,上方左右各挂紅燈籠兩個,插彩旗(指揮信号旗)兩面,每個小方陣前插小旗一面,大小燈共365盞,代表每年四季365日。

陝北小夫妻唱酸曲(回味童年陝北的轉九曲)4

九曲的油燈 宋淵博攝

從晉以後,九曲就變成了民間慶元宵觀燈的娛樂形式,一直流傳至今。古銀州城内辦九曲燈會始于明代中期。據說,九曲黃河陣圖有五幅,我現收集到的四幅分别為:正月打春,入門吊聯寫着:春、夏、秋、冬四字;臘月打春,吊聯為:甲、乙、丙、丁;一年兩頭春,吊聯為:四季常青;一年不打春(無春),吊聯為:保佑壹方。

記得在小的時候,城内是按地域輪流辦九曲的,宋鹼春坪梁、北門川等地都辦過九曲,南關是劉安邦拔九曲,地上畫出陣圖,361個點,都用選好的棒棒栽好,留出約四尺寬走人的巷道,臨近每兩稈上面橫擔一根一根高粱稈連接,一起穩固作用,二形成巷道。每個交點要有高出5—7寸的一根稭稈,供插九曲燈用,指引轉九曲者前行。

陝北小夫妻唱酸曲(回味童年陝北的轉九曲)5

夜幕來臨前将油燈準備好。 趙鵬飛 攝

曲燈,是取用直徑3.5寸粗的柳木椽,鋸成約2厘米厚的木墩,靠邊緣處鑽直徑約為1.2厘米的圓孔,叫燈托,燈缽最早是瓷土燒的,缽體中心有一柱空心,缽底有一小孔,将棉花搓成撚子,從柱上孔中插入,從柱下孔中抽出,盤在缽中,柱頭留撚頭以備點火用。下孔抽出的撚子順柱子盤兩圈,瓷缽中倒入安邊清油約半,過去叫孟燈瓜瓜,後來改用漩泥捏成象匜一樣,羹匙大,一頭帶流口,撚子從流口順下,用時倒上清油備用。燈托邊緣用彩紙繞圈糊好,這樣曲燈就做好了。

陝北小夫妻唱酸曲(回味童年陝北的轉九曲)6

為油燈添油 趙鵬飛 攝

辦九曲(燈會)堅持大家的事情大家辦的原則,每年過了正月初三,辦會人提上油簍,在城内挨門逐戶去收油,收花火錢。隻收清油或老麻油,每戶人家收1—2兩,集中後分發給照燈人家,照燈者挑選拴整(威信好、正派)人家,每分照九盞燈,外給照燈人一個備用燈,在正月十四下午提早到場,到了頭更,指揮鑼一敲,365盞燈齊亮,就開始轉九曲,兩個小時後,到晚上9時,指揮鑼再敲響,就開始收燈,人隻出不入,意味着轉九曲終止。

正月十五元宵節,從晚上7時開始,延長一小時到晚上10時結束。十六同十四。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在九曲灘,出進門口旁,壘兩個大型火塔塔,并有兩班吹鼓手助興,旁邊也有賣鞭炮、甩炮、滴滴點、風車之類專給娃娃們的小玩意,正月十六晚轉完九曲,在九曲灘揀幾根棒棒帶回家中,大人們用棒棒打起煙火,讓小孩跳火堆,表示一年四季平安,叫做燎百病。

小時候轉九曲,大人們總是教照娃娃們懂得“小小偷燈燈,大了抽筋筋”的教導。可能過去城内人少,為了人多熱鬧,留下了正月十四轉過九曲,還要在十五、十六連轉三天,才能一年四季平平安安的傳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每一曲中會在紅燈上插1—2個用棉花做的小人人(男孩),留傳着偷了紅燈(帶棉花小人)養小子的民俗。所以無男孩人家很虔心地去偷摘一盞帶棉花人的紅燈,照燈人則故意放縱,“偷”紅燈者給照燈人塊二八毛作為了結,收入屬照燈人。紅燈帶回後多放在家中土神爺窯窯中,乞求保佑來年帶來好運。

如今,米脂城中沒有空地栽九曲,所以近幾年,九曲辦在了鄉下——官莊,而且全部曲燈是彩色電燈泡,棒棒換成了竹竿,每曲通道也變成了3米多寬,依然人山人海,但傳統轉九曲的土味沒有了,再也找不回兒時的童趣了。

作者:申長明

新媒體編輯:莊晨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