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的生态脫貧路?□ 長江日報記者潘璐 通訊員林建武 張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貧困村的生态脫貧路?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 長江日報記者潘璐 通訊員林建武 張璐
“我們祖祖輩輩在梁子湖邊養魚,從來沒見過這種養魚的方法。以前塘越養越渾濁,現在塘越養越清亮。”60多歲的江夏區湖泗街夏祠村村民夏忠傑說。
夏祠村是一個脫貧村,靠着梁子湖,屬于丘陵地帶,有耕地有水面,村民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但傳統種養殖業效益低風險高,加上梁子湖實施“退漁還湖”政策,部分村民無法繼續從事魚類傳統養殖。2021年,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經過考察,引進了以“魚草平衡技術”為基礎的精養魚塘生态養殖産業,一年時間,已經給村裡帶來了不小的變化,讓村民嘗到了甜頭。
長江日報記者在夏祠村看到,村裡的450畝魚塘全部流轉給了武漢粼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分為13個魚塘,魚塘清澈見底,不少村民正劃着小船,把一坨坨帶着泥土的草團子扔進塘中。這種草叫做密刺苦草,四季常青、淨水能力強,包裹泥團投入或埋入水底,能較快提升養殖池塘水體的水質。目前夏祠村的池塘水質,已經提升到三類水左右。
改善水體的水草在底層,池塘裡當然還要養魚。底層養小龍蝦或者螃蟹,中層養鳊魚,上層養殖清水魚。水草能直接作為中層鳊魚的飼料,水草多所以食物和溶氧充足,魚長得就健康。
“水草年均畝産3噸,每畝可增收5000元。而且這樣養魚,投的飼料少,每畝可産魚200斤左右,蝦或者蟹50斤左右,品質好賣價高,每畝純利潤約為2500元,比傳統養殖每畝能多出500元利潤。”武漢粼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在梁子湖周邊退漁、禁捕的大環境下,我們這種低碳漁業養殖模式,減少了湖周邊漁業養殖産生的尾水污染,實現了傳統的精養漁業模式向無污染可持續的生态漁業模式轉變,目前來看效益不錯。”
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駐夏祠村工作隊隊長應奎俊介紹,優質的産業給村裡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首先是環境變好了,其次,村民的土地流轉出去,多了一筆固定的流轉費,最重要的一點,村民可以就近務工。
脫貧戶吳九勝夫妻兩人長期在武漢粼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務工,種草、下網,喂魚,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活,兩人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下一步,我們還将依托梁子湖的資源,發展休閑垂釣、民宿、農事體驗等旅遊項目,村裡會越來越紅火。”應奎俊說。
來源: 長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