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解放初期始稱僮族(讀“撞”,古代史書也作“撞人”),1965年僮族改稱壯族至今。壯族和布依族、侗族、傣族、黎族、水族、毛南族同屬于古代百越(布越)民族的後裔,都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隋唐時統稱“僚”),他們均自稱為“布越”(布依),布,就是人、人民的意思;越(依)就對自己的稱謂,有“布僚”“布壯”“布依””“布侬”“布岱”等不同自稱。
壯族和布依族是東南亞地區跨境少數民族
從血緣、語言、文化、地理、社會、經濟各個角度上看,自稱“布越”的族群隻是一個民族不同的稱呼而已。從語言來看,他們可以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區别僅僅在于北壯(布依、布仲)語言沒有送氣的塞音,而南壯(布壯)則有。“仲”與“僮”是漢語的同音異字。
壯族支系廣西“黑衣壯”
南盤江、紅水河南岸的壯族與北岸的布依族語言相通,習俗相同,從古到今,南北兩岸的兩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親和姻親關系。壯族人口約1700萬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布依族人口近300萬人,97%以上的布依族聚居在貴州省南部(南盤江-紅水河是貴州與廣西的地理分界線)。由于天然界河的隔絕,“布越”在南盤江南北兩岸便逐步形成了布依與布壯兩個支系。1953年,布依人以本民族的自稱為族稱,統稱為“布依族”。
“壯族三月三”是廣西自治區法定民族假日,全區放假兩天。
2011年,貴州省布依學會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壯學會共同倡議,聯合開展申請傳統節日“三月三”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進一步保護民族間傳統文化、生存環境,傳承保護壯族民間歌圩、布依族祭神習俗等地方傳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