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3:54:51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1

“現在國家對農業農村都很關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也要緊跟步伐,一起建設美好新農村。”

榮昌區吳家鎮黨群辦主任、雙流村第一書記、團市委青年講師團成員楊媚,剛參加完中宣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系列中外記者見面會,就馬不停蹄趕回村裡,向村民宣講惠農政策。

她紮根基層,利用自身所學,緻力于發展當地蔬菜産業。看着村子一天天變得更好,村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甜,她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2

從山裡出來,完成學業後,又回到山村,楊媚把青春獻給了農村,成為地地道道的新農人。2019年12月,她被中宣部、人社部評為“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

強農興農“追夢人”

出生在重慶銅梁大山的楊媚,從小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幹活,看着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勞作,一年到頭還掙不到多少錢。“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知識,改變農村貧困落後的面貌”,在她心中埋下了夢想的種子。

從小學到高中,楊媚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考結束,填報志願,她瞞着父母報考四川農業大學,選擇農業管理專業。

2005年,走出大山,楊媚第一次來到城市,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城市的建築真美麗,夜晚的霓虹燈好美。”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3

在校期間,她學到了系統而又專業的農業管理知識。寒暑假,同學都組團去旅遊,她卻回到家鄉,和父母親人一起幹農活,用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研究土壤成分,分析農作物生長周期。

2009年大學畢業後,很多企業給楊媚發出入職要求。但她夢想的種子已經開始發芽生長,“如果留在城裡工作,那我的夢想可能這輩子都實現不了了。”

收拾好行囊,她選擇回到家鄉,回到那個農業農村夢想開始的地方。

面對父母的指責和鄉鄰的不解,楊媚到家鄉一個規模化農業種植企業工作——潼南蔬菜種植基地。

剛開始,意氣風發的楊媚要求“下基地”。但公司卻安排讓她做蔬菜銷售員。稱重、分發、運輸……每天兩頭見不到太陽地工作,令她内心中打起了“退堂鼓”。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4

“銷售員其實就是做最普通的、體現不出專業的工作,我很不甘心。” 有一次在送貨的過程中,楊媚發現當時蔬菜基地附近有塊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的試驗地,每天都有專家在那裡做農業研究。“隻要時間允許,我每天就去看、去學,慢慢地和專家熟悉了,有些不懂的問題,他們也細心地為我解答。”

兩年後,通過自身努力,楊媚從銷售員成長為技術員。但,這終究不是她的“農業夢想”。2011年,偶然看到手機上推送的一條“消息”,得知招聘大學生村官的消息,楊媚選擇報考。

她搜集備考學習資料,白天上班,晚上複習。“沒想到,一下子就考上了。”成績出來後,楊媚蹲在宿舍的角落裡,喜悅的淚水,從眼角滑落。

被招錄大學生村官中她的排名靠前,也有去其他相對富裕村工作的選擇權。最終,楊媚選擇了“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生她養她的地方。

發家緻富“帶頭人”

一切是那麼熟悉,又是那麼陌生。“回到農村就回到了家,這裡的山山水水我都很熟悉。但作為第一書記,我所面臨的工作是陌生的”,楊媚說。

回到村裡的第一件事,就是規劃發展雙流村特色農業。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5

雙流村有30多年蔬菜種植曆史,是一個老蔬菜基地。種植技術落後,品種比較單一,産量不高,農戶收入也很低。很多村民紛紛放棄菜田,外出務工。

當時,鎮裡在推廣大棚蔬菜種植,收到通知後,楊媚帶着村支部人員,走家串戶去做調研。但是,農戶考慮到投入大而且看不到效益,沒有人願意建大棚。

急不來,也等不來。鄉親們“不配合、不願意”的聲音,成了她工作上的“攔路虎”。本來就對她“将信将疑”,鄉親對她更加不信任。有人甚至直言不諱地說:“一個女娃娃能有多大本事。”

“當時真的很難。”一連幾天下來,她的腳上已經磨出了水泡,嗓子也變得沙啞起來,還是沒有農戶願意建大棚。

“沒辦法,隻能動員父母,把自己家的地建成大棚。”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6

楊媚将自己上班時攢下的嫁妝全部拿出來,建大棚。沒有地方住,就在大棚旁邊搭起了一個小帳篷,每天處理完村支部的工作,就鑽進大棚裡,泡在菜田裡。

“肯定成不了”“就是在瞎折騰”“是不是在給自己鍍金呢”……面對村民刺耳的聲音,楊媚頂着壓力,選擇堅持。

四個月後,楊媚的大棚蔬菜蔬菜比村民的早上市一個多月,趕上了好價錢,而且質量更好,産出更高。

回憶起冬冷夏熱的“大棚蝸居”,楊媚笑着說:“那段日子特别苦,但想到能帶動群衆富起來,自己感覺很充實,一咬牙就這樣挺過來了。”

“每畝大棚年收入近2萬元,收益是露地種植的2到3倍。”這下,看到效益的村民主動找到楊媚,都願意跟着她一起幹。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7

2012年上半年,黃瓜、茄子、番茄、嫁接苦瓜等第一季蔬菜産值超過8萬元,純收入近6萬元;2013年,50餘戶村民陸續建起了近100畝蔬菜大棚,當年實現收益近200萬元……

截至目前,雙流村有100餘戶村民建立起了600餘畝蔬菜大棚,每年可增加收入近千萬元。

鄉村振興“領路人”

“大棚的收益隻是一方面,篩選更多的蔬菜品種才是關鍵。”楊媚說。

進一步調研後,楊媚發現雙流村的農作物品種雜亂,農民的種植技術還停留在“祖輩傳下來的‘老黃曆’”傳統水平上。

思考成熟後,她一方面教農戶怎麼鋪大棚地膜、栽種、控制畝行距、搞蔬菜嫁接,另一方面篩選品種,在自己的大棚内栽種了幾十個品種的蔬菜。

經過試驗後,“吳家脆蓮白”蔬菜成了雙流村主打蔬菜品牌之一。“之前這種本地作物不被看好,種植面積在村裡也隻有三四百畝地。”

對比是明顯的。原來一畝地也就3000元左右的收成,現在基本都能超萬元的收入。

經濟效益有了,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楊媚将精力轉向了另一個“陣地”:“豐富鄉親們的精神生活,一起建設美麗新農村。”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8

她學習先進村建設經驗,在村裡積極推行“積分制”,以小院群衆自評互評積分為主,獎懲雙行的方式推動村民改正不文明習慣。

“你一計,我一計,合起來就是鄉村發展的内動力。”實施鄉村治理“積分制”後,環境的改善讓村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就是鄉村的主人,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都回來了。

鄧家院子就是一個典型的改造例子。之前,這裡亂搭亂建,生活的院落滿是雞鴨糞便,臭氣熏天,芭蕉樹倒在院裡沒人收拾,村官前去勸說沒人理,發放生活用品作為改正獎勵也隻能起到一時的效果,十分影響整個村的環境。

現在,鄧家院子煥然一新,變成了一個幹淨整潔的田園村落,還獲得了“流動紅旗小院”。看見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楊媚特别欣慰,“隻要我們繼續做實事,把事情做到百姓心裡,效果自然反映得出來。”

同時,在她的建議下,雙流村每年都要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評選活動,讓村民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榮譽感和幸福感。

2017年,楊媚利用榮昌區發展村級集體建設試點項目的契機,率先在雙流村建立了産業發展協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農産品銷售公司3個平台。

僅成立一年後,3個平台就開始盈利。産業經濟發展協會開展資金互助服務72萬元,股份合作社開展土地代耕服務1200餘畝。農産品銷售公司購買物流車2輛,建立冷庫660立方米,每年統一銷售蓮花白、黃瓜等蔬菜1000餘噸。

新農人新媒體運營(新農人楊媚在田間綻放夢想)9

2018年,雙流村榮獲了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榮譽稱号,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00元。

如今,雙流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也成為了富裕村、文明村。

楊媚說,“十年的時間,我在這裡成家,也在這裡成長,每天穿梭在田間地頭,行走在農家小院,我早已經成為雙流村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今後我也将竭盡所能,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于雙流村未來的規劃,楊媚提出了“田園美、人心美、環境美、家庭美、生活美”的“五美雙流”建設目标,“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早日實現。”

撰文|穆凡

編輯|波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