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運動】
1.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測量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
(2)測量時刻度尺的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
(3)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3.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減小誤差。
4.減小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5.誤差與錯誤的區别:誤差不是錯誤,錯誤不該發生,能夠避免,而誤差永遠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學裡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7.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選作标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8.速度的計算公式:v=s/t
單位換算關系:1m/s=3.6km/h
【質量與密度】
1.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用m表示。物體的質量不随物體的形狀、狀态、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質量的單位:千克(kg);常用單位:噸(t)、克(g)、毫克(mg)。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3.密度的計算公式:ρ=m/V
3.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用量筒測出體積,用公式ρ=m/V計算出該物體的密度。
4.密度與溫度:溫度能改變物體的密度,一般物體都是在溫度升高時體積膨脹,密度變小,即熱脹冷縮。(水在4℃時密度最大,水在4℃以下是熱縮冷脹。)
5.密度與物質鑒别: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通過測量物質的密度可以鑒别物質。
【力的基礎知識】
1.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态;
(2)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在彈性限度内,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5.重力:G=mg(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 運動和力的關系】
5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态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态。
2.二力平衡的條件:
(1)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在同一條直線上。
3.平衡狀态:
(1)靜止
(2)勻速直線運動
處于平衡狀态的物體,如果受力,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且物體所受的合力一定為0 N。
4.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壓力大小
(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 壓強】
1.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壓力大小 (2)受力面積大小
2.壓強的計算公式:p=F/S
3.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内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在同種液體中,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
5.液體壓強的計算:p=ρgh
液體的壓強隻與液體的密度和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
6.證實大氣壓存在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首次測定大氣壓值的實驗是:托裡拆利實驗。
1标準大氣壓為760mmHg,即1.013×105Pa 。
7.大氣壓與海拔高度的關系:大氣壓随高度的增加而減小。
8.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浮力】
1.浮力産生的原因:浮力是由液體(或氣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産生的。
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即:F浮=G排=ρ液gV排。
注意: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隻與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浸沒的深度無關。
3.輪船是利用漂浮的條件F浮=G物來工作的。
潛水艇是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上浮和下沉的。
4.求浮力的幾種方法:
(1) 稱重法:F浮=G-F拉
(2) 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
(4) 漂浮或懸浮法:F浮=G物
【 功和機械能】
1.做功的兩個必要要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W=FS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4.功率的計算:P=W/t
功率的推導公式:P=Fv
5.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動能,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且運動速度對動能的影響較大。
6.物體由于高度所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
7.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叫彈性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和物體的材料、性質有關。
8.動能和勢能統稱機械能;
物體的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摩擦等阻力時,動能和勢能在轉化過程中,機械能總量不斷減小;沒有摩擦等阻力時,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簡單機械】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着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是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
支點:杠杆繞着轉動的點;
動力:使杠杆轉動的力;
阻力:阻礙杠杆轉動的力;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2.杠杆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3.杠杆的應用:
(1)省力杠杆:L1>L2 F1<F2 省力費距離;(鋼絲鉗、撬棒)
(2)費力杠杆:L1<L2 F1>F2 費力省距離;(鑷子、筷子)
(3)等臂杠杆:L1= L2 F1= F2 不省力、不省距離,能改變力的方向。(天平、定滑輪)
4.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動滑輪的實質是動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可以省一半的力。
5.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着重物,繩子自由端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且物體升高“h”,則繩子自由端移動“s=nh”,其中“n”為繩子的段數。
6.有用功:使用機械做功時,為了達到人們的目的、對人們有利用價值所做的功,用W有用表示;
額外功:使用機械做功時,對人們沒有利用價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用W額外表示;
總功:使用機械做功時,動力對機械做的功,用W總表示;
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之間的關系:W總=W有用 W額外
7.機械效率:使用機械做功時,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
8.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物重、動滑輪的重、滑輪轉軸間的摩擦和繩重有關;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與物重無關;
更多初中物理資料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頭條号@六哥物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