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萬幀電影公衆号(tens-frames)原創首發。
開始對陳凱歌的新作《妖貓傳》有所期待,是在電影即将上映的前一天,在看了原著小說《沙門空海》的序卷及電影的演員表以後。
但很快我便棄原著不讀,到現在也隻是看完了千把來字的序卷而已。原因很簡單,光是序卷便已足夠吸引我——在看一部由文學作品改編來的新電影之前,我一向拒絕先去看原著,因為覺得這是兩種不太相同的東西,即便說是“一個事物的一體兩面”也不對。電影是電影,文學是文學,差距大了去了。
況且,當原著作者将版權交到了導演手中的時候(也意味着拿到了錢),便不應再對這個作品有留戀,不管這個文學作品被現時這個導演在不久的将來“導(破)演(壞)”成了什麼樣子。
當然啦,這也意味着,觀衆應該少從與原著進行比較的角度來評價電影。要知道,就算是買來的原創電影劇本,導演對它的呈現從頭到尾也都是二度創作呀。何況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影片,這之中,又不知經過了多少再加工。
所以,關注電影本身才是評價電影最公正的起點。
扯遠了,其實我想說的是,陳導這次真的沒有辜負我的期待,我甚至覺得,這是一部可以為陳凱歌翻身的佳作。
關于《妖貓傳》的噱頭,我想已經可以不必再贅述了,但還是想在這裡提一提:正如大家所知,陳凱歌花費數年時間在湖南襄陽搭建出了一個真實的長安城,連原著作者、被譽為“日本魔幻小說超級霸主”的夢枕貘到了這裡,也不禁熱淚盈眶——他可是大唐文化狂熱的愛好者啊!
至于這座唐城最終呈現出來的模樣如何,大家到電影裡一看便知咯。
基于此,《妖貓傳》的拍攝便很順理成章地是實景拍攝(不好好利用起來,實在是于心不忍啊)。據制作組稱,全片隻有3%的綠幕拍攝。也的确,這些真實存在的亭台樓閣和深深庭院,在攝影機裡顯得更有韻味和氣勢,也更加具有代入感。
我是不知道真實的大唐究竟如何,但若果真如影片中的這樣奔放繁華,高度自由,我也願意穿越回大唐,夢回西遊。
誰不願意呢?
之所以花費這些筆墨重述“噱頭”,是因為通過這些,我在陳凱歌身上看到的恰恰不是商業的腥膻和讨好觀衆的卑微,而隻是他對電影這一藝術的認真和執着,以及不易被人察覺到的文人氣息。
「我對唐朝有種特殊的情結,唐代文化包羅萬象,光是居住在長安城的詩人就一萬多,是很多文人的心之所向,所以我不想在我的電影裡使用綠幕,我花費6年種樹,等這些樹都長起來,郁郁蔥蔥,我要給大家一個真正的唐城。」
盡管事實是:在陳凱歌這裡,拍電影建城也不是頭一回了。
說了這麼多,《妖貓傳》的故事究竟是什麼呢?
既然電影名稱不再如原著小說那樣取名《沙門空海》而是《妖貓傳》,那麼聰明的你們自然可以猜得出,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隻喵,完整地壓縮下故事情節的話,可以這麼說,電影講述的是一隻滿腔仇恨的黑貓(絕不是警長)于短短時間内在長安城掀起的血雨腥風,從而帶出了當年貴妃美人楊玉環(張榕容 飾)的“死亡”真相。
空海(染谷将太 飾)在師父臨近圓寂時接受指派,西渡至大唐尋找師父口中的“無上密”。彼時,大唐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張魯一 飾)已命不久矣,眼看朝代即将更叠,風雲變幻。
李隆基死後,宮内人傳言“風邪所緻”,隻有空海不信,并透露給了宮内起居郎白居易(黃軒 飾)。同時,金吾衛陳雲樵(秦昊 飾)家出現了一隻會說人話的黑貓,并漸漸露出兇殘的本質。
白居易和空海皆存仁善之心,為了阻止人命接連淪喪,二人齊心聯手,終于揭出了黑貓陰魂不散的原因——活下來,是為30年前屈死的貴妃楊玉環鳴不平;也是為人的虛僞發出不齒之音。
電影充滿了懸疑風,白居易和空海就是那黑貓警長。隻是,這兩位“黑貓警長”要捉的,正是一隻有情有義的黑貓。很明顯地,依據“妖貓事件”的緣起,電影的結構分為30年前那場在花萼相輝樓的“極樂之宴”和30年後“玄宗之死”,并力圖在過去和現在、真實和虛幻、謊言和真相之間來回穿梭。
在我看來,影片表面上看是在拿楊玉環的死做文章,實際上是在用“美”對片中的每個人進行着考驗。
無論怎樣來看,橫看豎看,片中都用了很多美好的東西來展現美,寓意美好與虛幻,如代表着盛世繁華的美人楊貴妃,翩翩的白鶴少年丹龍(歐豪 飾)和白龍(劉昊然 飾),華麗軒昂的花萼相輝樓,酒池,翠翹,甚至在片中地位非常重要的幻術等,都是美的東西。
再比如希望和相信(貴妃接受屍解大法,願意懷着對玄宗的愛和兩人重逢的希望去死),毋庸置疑,也是美的東西。
面對這些美的東西對身體感官的刺激,每個人都蠢蠢欲動,代表性的有如玄宗李隆基,白龍丹龍,晁衡(阿部寬 飾)等,就連三十年後在那場馬嵬驿兵變後出生的詩人白居易,也無限崇仰着楊玉環的美,誓要作出《長恨歌》。
他們都想或得到或守護着美,但在面對失去美的事物的局面時,表現又都不盡相同。李隆基與黃鶴(劉佩琦)商議以屍解大法欺騙楊玉環;白龍則積怨難遣、化入了黑貓的身體,30年來時刻守護者玉環,并懷揣着“她總會醒來的”希冀。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黑貓其實有情有義。隻是,仇恨和失望讓它失去了理智。
應該來說,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和渴望得到美的欲望,但在能靠近美或者得到美之後,面對美的失去,不同的人做出的選擇又不盡相同。
但是,一旦死守住過往的美不放手,便也無法再向前,正如白龍。
不可避免要說的,自然是影片的硬件部分了。總體來說,沒有辜負耗盡心血搭建的唐城,美術和用光特别棒(好的光幾乎都給了楊玉環,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主角光環了吧,隻為塑造美的事物),聲音方面層次細膩多元,給影片增加了很多内涵。
攝影流暢娴熟,該推進時直逼人物面部特寫,該留全景時又果斷退出,很多畫面和構圖非常具有東方韻味,我個人是很喜歡的。
編劇自然是很好的,由導演陳凱歌本人和台灣名編劇王蕙玲操刀寫作文學劇本。後者是李安的禦用編劇,曾編劇作品《飲食男女》《卧虎藏龍》《色·戒》《夜奔》等,她的加入無疑為電影的良好呈現增加了很多有益砝碼,也是我認為影片的節奏整體不錯的很大原因。
在觀影這個相對私人化的活動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每位觀衆都從這部電影裡看到了什麼?
很直白地講,我在全片接近尾聲時突然覺得很激動,替自己能從這部電影裡解讀出一些自己的東西而激動,也替陳凱歌激動——這終于不會是一部罵聲如潮的電影,我相信,會有一些誇贊的聲音陸續傳出。
但同時,也幾乎在我意料之中的是,電影結束,字幕一出,一位急急散場的女性觀衆向同行者表達不滿,“這也太難看了”。還有人說,“我好像沒看懂”。
都是可以預見和理解的東西。
其實,看不看得懂一部電影沒有那麼重要,能從電影中自行闡發出一些感悟才是比較實實在在的。
Ps友情提示:如果有觀看需要,盡量選擇一個設施較好的影院哦,這一點,很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