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沙特背景圖

沙特背景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1:24:26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澎湃新聞獲悉,沙特阿拉伯首個當代藝術雙年展在毗鄰首都利雅得的迪裡耶JAX創意區近日向公衆開放。本屆雙年展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64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27位沙特藝術家以及12位中國藝術家。

展覽以“摸着石頭過河”為主題,探索了諸如文化記憶、另類現代主義、社會實踐、人類世等關鍵議題。展覽舉行之際,策展人、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他将沙特當下的藝術生态與過去40年的中國進行對比,并希望将其置于全球當代藝術的語境中。

迪裡耶位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西北部,它所在的At-Turaif是沙特王朝的第一座都城,建立于15世紀,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目錄。這裡的建築使用未經燒制的土坯磚、從河谷斜坡上采掘的石灰石以及堅韌的紅柳木材作為材料,在沙漠烈日之下演化了數個世紀,被認為是傳統阿拉伯納吉迪分各個建築屹立不倒的典例。如今,沙特阿拉伯的首個雙年展正在這裡舉行,聚集世界各地60餘位藝術家的作品。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1

At-Turaif © Diriyah Gate Development Authority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2

當地泥磚建築

首屆迪裡耶當代藝術雙年展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兼CEO田霏宇擔任策展人,策展團隊還包括來自沙特的韋丹·瑞達(Wejdan Reda),以及UCCA的栾詩璇和張南昭。展覽以“摸着石頭過河”為主題,這句出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口号不僅體現了雙年展初創的處境,也适用于沙特阿拉伯處于社會轉型下的文化藝術生态:“摸着石頭”描述了一種過河的方式,即在允許臨機應變、探索實驗和迂回反複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穩步前進。

沙特的“全球化時刻”

當代藝術在沙特發展的時間很短。十年前,沙特阿拉伯幾乎找不到一所藝術學院,畫廊和電影院也屈指可數,年輕的藝術實踐者面對的是這個保守王國中受到諸多局限的平台,而他們所身處的動蕩現實又驅動着他們的表達欲。艾哈邁德·馬特(Ahmed Mater)便是其中一員,上世紀90年代,他在位于艾蔔哈市的al-Meftaha藝術家之村獲得了藝術實踐的空間,這個藝術家之村由Khaled al-Faisal王子贊助,他自己也是一位業餘藝術家。2003年,艾哈邁德·馬特和幾位藝術家發起了“阿拉伯邊緣”(Edge of Arabia)項目,在中東與歐美展開巡展,此後,在項目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他也見證了沙特文化環境緩慢漸進的變化以及同外界日益增多的交流。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3

迪裡耶當代藝術雙年展現場

“阿拉伯邊緣”呈現出民間自由生長的力量,2013年,賈瓦赫-賓特-馬吉德公主(HRH Princess Jawaher Bint Majed Bin Abdulaziz)領導的一群當地藝術贊助人組成的沙特藝術委員會(The Saudi Arts Council,簡稱SAC)則展現出另一種能量。通過與當地藝術家合作,舉辦國際性展覽——21,39吉達藝術展(以城市地理坐标命名),在每年指定的全球知名的策展人的才華和指導下,當地的藝術界有了相對蓬勃的發展,但影響力仍舊有限。除了SAC外,沙特藝術家還是很難找到非營利的空間。

如今,馬特是沙特阿拉伯Misk藝術協會(Misk Art Institute)的會長,該機構成立于2017年,是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 bin Abdulaziz al-Saud)野心勃勃的文化改革的一部分,他意圖對沙特阿拉伯進行經濟和文化上的重塑,使沙特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同時褪去其保守主義的面紗。本·薩勒曼鼓勵國内藝術活動的發生,由他所成立的Misk藝術協會旨在支持沙特本土的藝術項目,并促進文化外交,在Misk推動下,2018年,沙特阿拉伯國家館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首次亮相。近年來,女性駕駛車輛禁令的廢除、國際旅遊簽證的發放等政策印證了沙特加快開放進程的決心。這些與雙年展的緣起共同孕生于官方發展文化:2018年,在沙特“2030 願景”的框架之下,沙特阿拉伯王國文化部成立,這一願景還包含六個“千兆項目”,旨在使沙特的發展重心從石油轉向旅遊業,對迪裡耶的開發就在千兆項目之中;2020年,迪裡耶雙年展基金會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創立。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田霏宇和UCCA團隊開始介入到雙年展的策劃中,“整個理念是在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雙年展基金會注冊完成後,他們決定像威尼斯雙年展上建築和藝術展輪流舉行那樣,一年做當代藝術雙年展,一年做伊斯蘭藝術雙年展。”田霏宇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道。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4

田霏宇

如何将沙特阿拉伯的藝術生态置于全球語境中,是田霏宇在策展時思考的重心,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全球性”并非對于西方的借鑒或追趕,而是從本土的現實和能量出發。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藝術家的創作被自然地納入到了展覽當中。“展覽中有12位中國藝術家參展,此外還有十幾位世界上其他地區的藝術家,自然地形成了一個非西方立場的藝術對話,”田霏宇告訴澎湃新聞,“我想到了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還有去年在上海UCCA Edge的開館展,都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全球化時刻。在某種程度上,迪裡耶雙年展也有類似的意義和作用。”根據他的觀察,在沙特,政策與文化習慣的放開與大量信息的導入,促成了當下這一特殊時刻,而藝術家們身處這樣的現場,雙年展可以透過他們的創作去探索在地的現實。

從“邊緣”生長的藝術生态

在迪裡耶,馬特呈現了《沙漠會議》(Desert Meeting,2021),五塊電視屏幕影像展示了沙特阿拉伯石油經濟的興起,其中一幅圖像上,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的董事會正在油井前會晤。與之相鄰的則是中國藝術家張培力的《同時播出》(Broadcast at the Same Time,2000),26塊屏幕上播放着1999年12月31日當天世界各地的新聞,從倫敦到莫斯科,這些新聞見證了世紀之交的世界。馬特與張培力作品的并置也顯示出雙年展想要将沙特當代藝術實踐放入更廣闊的世界語境中的意圖。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5

Sarah Abu Abdallah and Ghada Al Hassan, Horizontal Dimensions (2021) Image- courtesy of Canvas and 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南非藝術家約翰·肯特裡奇(William Kentridge)的《愈發柔美之舞蹈》(More Sweetly Play the Dance,2015)圍繞遊客觀賞的位置搭建了八個屏幕,神職人員、礦工、革命者,同樣是行進的隊列,不同身份的人映射了不同的曆史事件。肯特裡奇借由這些角色來闡述他的“邊緣思考”(peripheral thinking)理念,也就是當我們思考時,允許一些并非處于焦點的、走神的“邊緣”想法納入進來。這種對于中心和邊緣的隐喻也适用于對地域的重新思考,即囊括歐美主流視角外的多重叙事與曾被忽視的視角。

“邊緣思考”也是本屆迪裡耶雙年展第三單元的名稱。在這一單元中,藝術家們的創作涉及與幾何抽象、具象肖像、集成雕塑與綜合媒介拼貼等已然确立的藝術譜系之間的關系,在以幾何抽象、具象肖像、集成雕塑與綜合媒介拼貼,在給出新解決方案的同時,又提出新的問題。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6

左:《紅土圈》 右: 《精神食糧的“世界地圖”》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際展覽流露出對于“邊緣”的關注,這種趨勢可以追溯到1989年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大地魔術師”展覽。而迪裡耶雙年展也體現了與這場著名展覽的淵源——英國大地藝術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的《紅土圈》(Red Earth Circle)出現在展覽的“全球當代”單元,而它的上一次亮相正是在“大地魔術師”展覽。當時,理查德·朗的作品與澳大利亞原住民的作品相鄰,呈現了展覽的意圖,即抛棄歐美視角的主導,将藝術實踐視為一種普世的現象。而在迪裡耶,這件作品的旁邊是沙特女性藝術家馬哈·馬魯(Maha Malluh)的《精神食糧的“世界地圖”》(Food for Thought“WORLD MAP”,2021),這個裝置以帶有伊斯蘭宣傳的磁帶拼出一個世界地圖,讓人去思考什麼是全球和地緣。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7

馬哈·馬魯,《精神食糧的“世界地圖”》,2021。©迪裡耶雙年展基金會與藝術家

馬哈·馬魯1959年出生,曾在美國求學,她以家鄉急劇變化下充滿反差的景象作為靈感,在現代語境中探索沙特阿拉伯城市化的象征與文化元素。馬哈·馬魯的作品出現在大英博物館、泰特美術館、蓬皮杜中心等館藏中,而像這樣在世界範圍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沙特藝術家并不多見。此次展覽共有27位沙特藝術家參展,“我們選擇的大多是比較成熟的沙特藝術家,他們也是過去10年沙特第一代全球意義上的當代藝術家。他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可能不是那麼高,圈子也很小,當然其中比較出色的藝術家在過去10年也有很多展覽機會”,田霏宇在采訪中告訴澎湃新聞,“我覺得這一點和過去的中國藝術家的狀态很像。”在迪裡耶,能夠看到諸如徐冰、王魯彥等中國早期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與如今湧現出的沙特當代藝術家形成了一場跨越時間的對話。

後疫情時代的新世界:傳承和實驗

徐冰在《背後的故事系列之溪山無盡圖》(2014)中,用廢棄物重構了一幅經典山水畫。在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往往從豐厚的傳統中汲取靈感,在沙特阿拉伯也同樣如此。受本次雙年展委任,達娜·阿瓦塔尼(Dana Awartani)創作了《站在阿勒頗廢墟旁》(Stand by the Ruins of Aleppo,2021)。阿瓦塔尼遊走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的不同地區,采集黏土制成土坯磚,複刻出阿勒頗大清真寺的庭院。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8

徐冰,《背後的故事:溪山無盡圖》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9

紮赫拉·阿爾·甘迪(Zahrah Al ghamdia)《一個地方的誕生》

據田霏宇介紹,這座大清真寺在戰亂中被摧毀,而阿瓦塔尼的這一委任項目使用當地的土,制成3萬塊磚,拼接出清真寺的地闆。在迪裡耶雙年展中,像這樣的委任作品的數量大約占了一半,由于是在疫情時代,策展人與藝術家的交流往往在線上進行,“我們更多的是和藝術家在線上聊,确定合作意向、讨論展覽主題後,給他們一個時間,然後他們會提出計劃,包括預算以及對空間和材料的需求,如果覺得都很合适,我們基金會也會提供相應的費用讓他們去制作。”在采訪中,田霏宇分享了與藝術家合作的過程。

紮赫拉·阿爾·甘迪(Zahrah Al ghamdia)的《一個地方的誕生》(Birth of a Place)也是去年的新作,藝術家譜寫了面對沙特阿拉伯士紳化的挽歌,她用貝都因帳篷将迪裡耶傳統的泥磚房描述成一個個詭秘的“泥峰”。和阿瓦塔尼一樣,阿爾·甘迪并為簡單地抒發對于文化遺産和傳統的緬懷,這兩件作品都出現在“傳承作為實驗”單元,這一概念由藝術家和建築師豪爾赫·奧特羅-派洛斯(Jorge Otero-Pailos)提出:在這一框架下,保護不再是一個簡單地對過去進行原封不動的保存;而是一種在材料和觀念上進行幹預的開放性實驗。在這些幹預下,原物質的特性可能會被凸顯、扭曲,甚至被破壞。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10

瑪納爾·阿爾·多瓦揚(Manal Al Dowayan)©Tree of Guardians

沙特背景圖(沙特首個當代雙年展)11

陸明龍 《無店:紅海版》(Nøtel,Red Sea Edition,2021_2018)

破壞可能是為了新生。在沙漠之上,在古老的泥磚建築和昔日的工業倉庫之間,對于新世界的描述和向往貫穿于整場雙年展。這個新世界渴望打破父系社會的束縛,例如瑪納爾·阿爾·多瓦揚(Manal Al Dowayan)在她的作品中追溯沙特女性家譜的母系血統,這些女性通過口述她們的文化傳統,将文化遺産世代傳承;這個新世界與全球技術的發展接軌,在對于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思辨中構想未來,例如英國藝術家陸明龍(Lawrence Lek')在《無店:紅海版》(Nøtel,Red Sea Edition,2021/2018)中為“全球遊民”設計的酒店計劃,這種酒店的超高科技呼應了沙特阿拉伯另一個千兆項目——新未來城(Neom)的願景;這個新世界也思索人類世與生态環境,例如,艾曼·齊達尼(Ayman Zedani)的《沙海之間》(Between Desert Seas,2021)将觀衆帶入一片茫茫鹽灘,在鹽沼中央寂靜的保護區,回蕩着瀕危阿拉伯座頭鲸的聲音。

展覽将持續至2022年3月11日。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張亮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